“跳出”看和“睁眼”看
(2025-07-11 21:08:33)
标签:
教育教育杂谈文化 |
分类: 学前教育 |
“跳出”看和“睁眼”看
朱家雄教授新作《跳出幼教看幼教》出版了,读后恰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掩卷再看书名,“跳”“出”“看”三个字言简而旨深,让我感慨颇多。
说实话,“跳”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几十年来,我们幼教工作者大多其实并没有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走”,而是在跟风随潮地“跳”。有人“跳”得近一些,有人“跳”得远一些,有人“跳”得高一些,有人“跳”得低一些。从普通的游戏跳到“自主游戏”,从领域课程跳到“园本课程”“游戏化课程”,从领域教学跳到“综合主题教学”“项目化教学”,从“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跳到“观察者、记录者、研究者”,从教学指导书、玩教具的使用者跳到编写者、研制者,如此等等,跳来跳去。
“跳”来容易,“出”则不易做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很多人的“跳”大多也只限于幼教这个圈子,对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涉及较少,对小学教育了解不多,更不用说再大的圈子了。作为研究幼儿教育的资深专家,朱家雄无疑也“跳”了,但他“跳”得足够高足够远。他“跳出”了幼教,甚至“跳出”了教育。正如本书“自序”中所说:“我是从多种立场、视角去看幼教的,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而且还有时序的”。“我的立场和视角不限于狭隘的幼教专业本身”,还涉及到了社会、哲学、科学、历史、心理、逻辑等诸多方面。
仅仅“跳出”,或许也并不太难,多了解一些相关方面的理论,多读一些其他专业的书,眼界自然会宽广一些。关键是还要“看”,而且这“看”不是一般意义的平视、扫视,而是要正视、内视、凝视、审视,开动脑筋,用心去分析思考,朱家雄就是这么做的。翻阅他近年的著作,如《俗话幼儿园课程》《幼儿识字与早期阅读》《我的幼儿教育故事》《漫谈幼儿家庭教育》和朱家雄学前教育文选等,无一不是“跳出看”的体会,无不闪着学术的个性和思维的火花。《跳出幼教看幼教》更是如此。
朱家雄有学术高度,有学术智慧,更有学术责任、学术担当。不论跳了多高,走了多远,他都不忘根本不忘初心,真正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现实的需要出发,从孩子的发展出发。本书“后记”中写到,“我虽然也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异文化中的幼儿教育,但是我的立场必须是中国人的立场,即从国家利益、国家意志的立场看待我国的幼儿教育”。作者认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幼儿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西方一些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影响下,我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了盲目借鉴甚至照搬的现象,这类现象必须加以纠正”。
都有哪些现象呢?
比如“自主游戏”。几十年来,“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在各种政策文件中始终在强调,同时“自主性”也被逐渐强化,从“适当的自主选择”到“充分的自主游戏”。有的专家和园长更将其发挥到极致,提出“幼儿园要实现幼儿真正的自主游戏,即儿童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他想做的事,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游戏地点和玩伴,自主决定游戏主题和玩法。不仅享有想玩什么想和谁玩,同时也享有不想玩什么或不想跟谁玩的权利”。本书对此提出质疑,指出“自主游戏倡导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如若给幼儿过度的自主游戏权利,而不强调道德规范,那么幼儿就会逐渐被培养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决不是我国幼儿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受过分强调游戏的理念影响,近年来幼儿园兴起“游戏课程化”“课程游戏化”,集体教学反而日渐薄弱,甚至根本不敢提“教学”二字,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带着幼儿搞环创、玩区角、做游戏,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对这种走偏行为,本书明确指出,“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是自由、自主游戏或低结构教学活动所不具有的,或较少具有的”。“在幼儿教育中,没有教学这种活动形式是难以想象的,是不可能达成教育目的的”。
比如“园本课程”。与“游戏”不同,“园本课程”并不属于政策规定。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等诸多学前政策文件中,都找不到关于园本课程的要求,但几乎所有幼儿园都在开发园本课程,而且以此为傲为荣。作者看到,这项工作耗费了园长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园长教师明知自己难以胜任,却不得不全身心投入设计、编制园本课程的过程之中,因为这是有些地区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和等级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方面严格禁止幼儿园使用教材,另一方面又提倡教师开发和采用园本课程,这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一个看不懂说不清的怪事。事实上,绝大多数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效果都不理想,而且直接削弱了领域课程的教学,影响到幼小衔接的效果。作者对此明确表示了否定,他说:“让所有的幼儿园园长、教师都自己去设计和编制课程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与国家利益和安全有关,与教育的基本导向有关。如若教育行政部门动用行政力量加以推行,那么其危害性就会更大”,同时大声疾呼“要追究不负责任地去随意编制和实施幼儿园课程的社会责任”。
再如“研究型教师”。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提倡教师要“读懂儿童这本书”,多记观察日记,多写教育故事,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对这种“高大上”的观点,作者也提出了质疑。他说,尽管他也相信“儿童是一本读不懂的书”,但成人并非幼童,只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尽量去“贴近”幼童,而不可能真正读懂幼童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教师可以“研究”,但其精力能力有限,未必都成为“研究型教师”。这话很是实在。我们的园长教师只有承认了这个“不足”,才会小心谨慎、踏踏实实地去从事幼儿教育,不高估自己,不随意“创新”,不做那些费时费力而意义不大的事。在过往的讲座和文章里,朱家雄多次提到要给幼儿园教师“减负”。本书中他再次呼吁“要给幼儿园教师松绑,让他们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做教师,让他们去做其分内的事,不要去赶时髦,不去做跟风的事,不要让他们被内卷,无端地内耗,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其言凿凿,其意殷殷。
对于当前幼儿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朱家雄不仅跳出来“看”,而且站出来“说”,他深深懂得,“有快乐的教师,才会有快乐的儿童”。他忧虑的是,“作为一个在幼儿教育领域内从事了数十年幼儿教育研究的人,我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的幼教人不阳光了,被折腾了,被内卷了。在全国大范围内,幼儿园教师不断被要求去做许多他们不该做的、不会做的、做了也不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事情,反而将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事情耽误了。”因此,他尖锐地指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理念、路径和方法等似乎都出现了许多让人困惑、质疑的地方,而且难以走出来”。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的基本理念是否出现了问题?作者经过认真反思,进一步对业内流行的权威观点“儿童为本”或者“幼儿为本”提出了质疑。作者指出:如果从儿童观出发,“以儿童为本”还可以被理解和接受,但从教育观出发,“育人为本”才是正道。一味强调“儿童为本”是狭隘的教育观,是本末倒置的。书中有如下一段话:
在我国幼儿教育界,“育人为本”在许多地方、许多场合被“儿童为本”替代了,“儿童为本”成为许多幼教人心中的正确理念和行动指南,成为幼教机构中处处能见到的口号、处处能听到的话语。因为“儿童”成为幼儿教育中的“最大”和“最重”的“本”,于是就演绎了与教育本质有悖的话语系统。诸如“教育要以儿童发展为本”“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儿童发展”“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发展”“适合儿童发展的幼教才是优质的幼教”“儿童发展优先”“游戏是最适合儿童发展的”等等。幼儿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所谓“正确理念”的遮盖下被颠倒了,末梢之花替代了百年之木,幼儿教育偏离了教育应有的轨道。
诚如书中所说,多年来幼儿教育很多似是而非、令人迷茫的观点,大都从“儿童为本”衍生发展而来。表面看来“儿童为本”很有道理,实际上禁不住推敲。幼儿虽小,但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人,幼儿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陈鹤琴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提出,幼儿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做人”,还要教孩子“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教育必须首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实施应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首先就是“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朱家雄教授把幼儿教育放到义务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完整体系中,强调幼儿教育“育人为本”,提出幼儿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不能完全“顺其自然”,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这一思想不仅契合义务教育基本原则,也是完全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
整整100年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杂文《论睁了眼看》。文中说,“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朱家雄教授是幼儿教育“圈内人”,但他能在“渐欲迷人眼”的“乱花”之中“跳出来看”,大声地说,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睁眼看”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出人民至上,“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朱家雄教授从国家立场和人民利益出发,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理念和观点提出质疑,对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出意见,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我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行政干部和幼教工作者能认真读一下《跳出幼教看幼教》这本书,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看看哪些需要坚持发展,哪些需要完善修改,切实做一些对中国孩子和中国幼教有帮助、有意义的事情。
2025.7.1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