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戏演变为自主游戏
(2025-09-29 18:57:42)
标签:
教育教育杂谈 |
分类: 学前教育 |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对幼儿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回顾近几十年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一方面游戏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以致远远超过了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游戏原本的内涵又被人为缩小,几乎只剩下了自主游戏。这很令人不解。
游戏是如何演变成自主游戏的呢?
在1981年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游戏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出现的。“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内容和要求是通过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完成的”,其中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时间,教师要让“幼儿愉快地、自由地选择各种游戏或其他活动,促进他们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体育、上课等活动也要以游戏为主要形式。
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应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一方面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指导游戏”,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
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提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同时又要求“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强调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幼儿“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有机结合,既明确了游戏和幼儿自主性的重要,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也做了一定的限制。
2012年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这里对游戏的表述,一是由“基本活动”变成了“主要活动”,“基本”“主要”一词之差,就把其他教育活动统统推到“次要活动”的位置,使游戏由教育形式和手段趋向于教育任务和内容。二是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发展成了“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幼儿的自主性和选择面扩大了,而教师的主导性和游戏的规则性随之变小了。
201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 在游戏的表述上重申了上面的要求,“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鼓励和支持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和伙伴,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这里一方面强调了游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幼儿的选择权。虽然在“选择”之前加上了“根据自身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的限制语,但这明显是从“幼儿为本”出发,突出的是幼儿的选择,与教师教育层面的计划性、目的性尚有一定的距离。
“自主游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让园长教师很不适应,给人们思想上带来了混乱。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位园长的体会文章,其中就有这样的话:
幼儿园要实现幼儿真正的自主游戏,即儿童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他想做的事,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游戏地点和玩伴,自主决定游戏主题和玩法。不仅享有想玩什么想和谁玩,同时也享有不想玩什么或不想跟谁玩的权利。幼儿园的课程一定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基本活动一定是游戏,而不是其他任何活动。基本活动,一定是每位幼儿每天的大多数时间,80%以上的时间都投入到游戏活动之中。
这是对《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做了更加偏激的延伸,实际上是不可能也不能这样操作的。
奇怪的是,幼儿园在大形势下跟风随潮,纷纷调整一日活动安排,以适应“自主游戏”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渐弱化了,游戏的形式类别逐渐窄化了,集体教育活动被大大压减。人们以“自主游戏”的要求为标尺,衡量教育活动实施的内容、时间。甚至在有限的二三十分钟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担心游戏时间不够充分,生硬地插进三四个自主游戏,把一个完整的活动搞得支离破碎不伦不类。
回归本源作思考,幼儿园游戏活动应该是什么样子?李季湄教授在《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二版)》中说,“幼儿游戏的类型可按不同的维度进行多种划分。如从发起或设计游戏主体的维度,可分为教师设计或组织的游戏与幼儿自发的游戏;从游戏规则的维度,可分为规则游戏和无规则游戏……”幼儿游戏的种类这么多,哪怕“自主游戏”再优再好,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唯此独尊吧?朱家雄教授在《幼儿园课程(第三版)》中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的成分越多,教育活动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就越大,表现为教育活动目标的游离度越高,教育活动内容的可变性越大,教育活动评价的主观性越强,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效性的把握越困难。”近年来还有一种游戏泛化的趋势,把教学也纳入游戏活动之中,同时把游戏由活动形式变为活动内容,提出什么“课程游戏化”“游戏课程化”。这不仅在理论上概念模糊逻辑不通,而且在教育实践上也难以理解和实施。
幼儿园教育活动应该是什么样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活动要有明确的育人目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可以“生动、活泼、主动活动”,但绝不是甩开教师放任自流,绝不是随随便便不讲规矩。而且,我们绝不能只强调游戏而忽视其他。如果幼儿的大多数时间都被“自主游戏”一家独擅,其他形式教育活动的时间在哪里?说到底,幼儿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实现?五大领域协调发展目标如何保证?幼小科学衔接、入学准备教育又如何有效实施?
美国朱迪斯·范霍恩等著《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第六版)》中说,“游戏包括儿童自发的游戏、教师指导的游戏以及教师主导的游戏。教师是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的关键。知识丰富的教师会使用广泛的教育技巧,为幼儿精心安排一系列活动,包括从儿童自发的游戏到教师指导的游戏、教师主导的游戏,再到以学科为导向的教学活动,然后再回到游戏中去。”这本书虽然是“以游戏为中心”的幼教专著,但作者也并不是一味强调“自主游戏”(书中的“儿童自发游戏”),而是明确提出“以学科为导向的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这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给我们提供借鉴。
实际上,所谓“自主游戏”完全是个模糊概念。严格分析其文字表述,就会发现是根本说不通的。在一日生活的某个时段,教师可以尽量提供多样的环境和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和伙伴”,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但是,这样的环节一旦过长过多,就会影响教育效果,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
过分强调自主游戏会有哪些问题呢?我想至少有三。
其一,只重幼儿,忽视教师。幼儿园固然以幼儿为重,教师的任务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育责任决不能忽视。自主游戏过于强调幼儿的行为,要求“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把教师蜕变成了“幼儿游戏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幼儿活动的保护者”,而不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局限,教师的职业责任也会打些折扣。
其二,只讲自由,忽视规矩。自主游戏过于强调“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游戏地点和玩伴,自主决定游戏主题和玩法”,这会带来幼儿“固执”“强占”“排斥”等行为,而影响良好规矩、礼仪的养成。自由散漫、无规无序的习惯只会强化儿童“以个人为中心”的不良心理,而排斥集体主义和助人利他思想,对幼儿以后的小学适应以至未来的社会适应都是不利的。这是自主游戏的提倡者也不愿看到的现象,也是实施自主游戏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
其三,只提游戏,忽视学习。“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游戏是儿童的自发学习”,这话本没有错。但是一旦将其发展到极限,游戏活动完全变成儿童自发、儿童主导,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也就背离了幼儿园立德育人的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意思是除了“基本活动”还有其他“各项活动”,此“基本活动”也是“各项活动”的内容,都要蕴含教师的“教育”。“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的正面教育”,也不能是只有“积极鼓励”,还要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还要进行“正面教育”,教师的重要性和作用不可低估。游戏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也同样是他们的学习方式,二者不能偏废。特别在大班阶段,更要重视入学准备,适当加大教学活动的分量。1981年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说:“大班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上课中游戏的因素逐渐减少,以便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这是有其道理的。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幼儿园游戏不能窄化为自主游戏,自主游戏也绝不能成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
2025.9.2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