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能力,做好入学准备
(2024-11-30 16:10:00)
标签:
教育教育杂谈育儿 |
分类: 学前教育 |
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下称《指导要点》)提出,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准备为目标,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方面的准备。在学习准备方面,提到了好奇好问、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项发展目标。学习能力不仅是进入小学的准备,也是对整个学校生活阶段的准备,更是终身发展的必需。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一就是学会求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提出“三有”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有本领”,就包括“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其中就包括“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和“培养初步的动手探究能力”。幼儿园对小学阶段的学习准备,要从看、听、说、做、思考等方面的感官和思维训练做起,培养幼儿基本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看”的能力
观察力、注意力是智力的基本内容。进入小学,“看”的能力会显得更为重要。听课,要看老师,看板书;阅读,要看课本,看图书;写作业,要看题审题……《指导要点》提出,专注力等有助于幼儿入学后更好地胜任新的学习任务,因此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在科学领域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的教育建议中,也提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
在观察训练上,一要注意目的性,提出具体的观察重点,使观察具有明确的指向,排除自我的和外界的干扰,有针对性地发现事物的特点或者别人提出的问题,提高观察的稳定性。二要注意顺序性,按照事物的特点,提示引导幼儿观察的顺序,如左右、上下、前后、里外、远近等,提高观察的效果。三要注意动脑筋,边看边思考。思考事物的特点、功能,逐步学会分析、比较。不光分析单个事物不同侧面、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学会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四是可以借助游戏、绘本。有很多游戏和绘本有练习专注力的功能,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可以采用,让幼儿在练习、竞争的活动中观察力、专注力得到提高。
二、“听”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生活能力,而听的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进入小学,“听课”是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倾听”是带有感情的思维活动,教师和家长要教给幼儿“倾听”的方法。“倾听”是“侧着头仔细听”,从动作看是微微侧头,从态度看是认真仔细。这样做一是为了聚精会神听清听懂,二是为了向说话人表示礼貌。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关注对方的表情,与说话人保持眼神沟通。不轻易打断别人或干扰别人说话,有疑问时可以提问,但要等别人中间停顿或说话结束。听话要有回应,别人说话要有应答;听话要细心,要注意捕捉别人说话的重点词;听话要虚心,别人说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或是给自己提意见时要认真接受,尽量不要马上反驳;为了帮助记忆,还可以边听边用一些文字和符号做简要的记录。
《指南》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子领域第一个目标是“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其教育建议提出“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幼儿园要多设计一些听力方面的训练,让孩子们听清、听懂,能复述,能照着去做。
三、“说”的能力
说话既是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指南》对此提出的目标是“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指南》评价幼儿的说话能力,首先是“愿说”“敢说”,“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在幼儿园大班,为了给小学打基础,更要在培养幼儿“会说”“说好”上面下功夫。对于5-6岁的幼儿,《指南》提出“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要让孩子说得好,教师、家长就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教育、引导,及时肯定,让孩子获得表达的满足。
“问”也是“说”的能力,但更是学习、思考的能力。“问”体现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会“问”比会“答”更重要。《指南》“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有本领”的培养目标,就包括“乐于提问,敢于质疑”。仅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提问”,就是要敢问会问,有主动提问、经常提问的习惯,能够清楚地把问题表达清楚,别人答复的时候注意倾听、思考,有恰当的语言和表情回应,有时还需要做记录帮助记忆。
对于“说”和“问”,《指导要点》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如“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时间,鼓励和引导幼儿表达,接纳幼儿不同的想法,不轻易打断幼儿讲话”,“对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持久的幼儿,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幼儿主动提问,对幼儿的提问及时回应”,“坚持每天和幼儿聊一聊,说一说今天做的事情或看过的书”等。
四、“记”的能力
五、“读”的能力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智力活动,是“学习之母”。阅读不只是语文学习能力,而且是所有学科都离不开的能力。《指南》语言领域的第二个子领域就是“阅读与书写准备”,具体目标有“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幼儿阅读能力,要从阅读兴趣开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指导要点》在保护阅读兴趣、保证阅读时间、再现故事情节、理解创编故事等方面都讲得更为具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1-2年级“阅读与鉴赏”的学习要求,是对入学阅读准备教育的有益参考。为了更好地与小学衔接,要培养幼儿喜欢阅读,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不同句式、不同语速语气的表达作用,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成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适当展开想象,尝试改编续编故事;对整本书有初步理解归纳的能力,能向别人简单推荐自己喜欢的图书,等等。
六、“写”的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写”的能力并不在于写字,重要的是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的技能。“写”的能力是建筑在小班、中班“划”和“画”的基础上的。《指南》提出,“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幼儿写字往往从“画字”开始,喜欢用图画和简单的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对此,教师和家长要支持鼓励,保护幼儿的前书写兴趣,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鼓励幼儿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提醒幼儿写画时保持正确姿势”。《指导要点》提出,“大班下学期,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文字和符号辅助幼儿记录和总结游戏的过程、想法,让幼儿感受文字符号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和意义”,“幼儿有自发书写行为时,可以示范正确的书写姿势”。
写字的训练不要求早、求多,不要从一开始就评价写的优劣。《指导要点》明确提出,“不宜进行机械训练,也不宜简单评判对不对、好不好”。有的幼儿园从中班起就让孩子练习书写汉字、拼音、数字再加上英语字母,这无疑会增加孩子负担,也会带来很大的混乱。对于前书写准备,最重要的是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即“一拳一尺一寸”,学会基本的运笔规矩,即由上至下,从左到右,不能推着写、倒着写。正确的姿势和笔顺不仅会影响到书写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养成正常的体态,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现在很多小学生甚至中学生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很多是因为握笔写字太早,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家长没有及时纠正。
七、“思”的能力
思考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重要的学习能力。勤于思考、乐于提问、敢于质疑等都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提出的“本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问题解决”作为“实践创新”的一种能力,表述为“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指南》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幼儿“乐于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好奇心、想象力等都属于思考能力的范围。《指南》科学领域的三个目标,是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感知认识。从探究的过程来看,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想、调查验证等都离不开思考。
培养幼儿思考能力,与小学做好衔接,要注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这些都需要提供生动直观、丰富多样的材料,通过观察、提问给幼儿提供思路的指引,搭建思考的阶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对小学以至中学的学习非常重要,要引导、鼓励幼儿开动脑筋、提出问题,有自己的发现,不人云亦云。《指导要点》对此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纳幼儿不同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补充同伴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对别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时,敢于大胆质疑并陈述自己的观点”,“接纳、鼓励幼儿对新事物的观察、提问等探究行为,避免简单打断或否定幼儿的奇思妙想”。
八、“做”的能力
“玩中学”“做中学”适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也是最有意义最有效果的学习。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要自己做,自己生活,自己从做中得着快乐,从做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指南》中说,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教育建议”中提出,“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
培养幼儿“做”的能力,要设计有趣的项目,提供丰富的材料,增强活动的意义。特别是通过一些数学、科学的小游戏、小制作、小实验,有针对性地与小学做好衔接。在具体活动中要积极支持、耐心引导,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注意避免单一的、横向的比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对于入学准备教育,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比提前学习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我们不追求在幼儿阶段学到更多小学的知识,但是要采取有趣、有效的方法让幼儿爱学习、会学习,勤于思考,乐学善学。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要尊重他们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支持、引导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特点和方式,在不同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发展。
(本文见赵建新著《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的理念与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