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活学校”
(2024-11-29 16:57:06)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育杂谈 |
建设“活学校”
------《我之学校观》读后
《我之学校观》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6年的一篇文章,今天读来仍然引人深思。
文章开头一段就足以振聋发聩:“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话虽严重,但却是实情。一所好的学校能成就无数孩子的未来,而一所不好的学校也会葬送很多孩子的前途。简单来说,有“成人”的学校,也有“坑人”的学校。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这貌似正确的表述却反映了人们对学校功能的极大偏见,由此必然引发办学方向的偏差。应该说,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而并非知识的殿堂。陶行知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教导我们:“学校以生活为中心”,时时处处皆教育。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融通。学生固然是在学校生活,但学校生活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考个好分数,而是为了使学生将来更好地在社会立足。因此,学校生活要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那种只从教学出发,只从课本出发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教育,这样的学校也必然是“死学校”。
既然学校以生活为中心,那么就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氛围,就应当把学生的健康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文中提出:“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我理解这“康健”既指身体的健康,又包括精神的健康。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门心思抓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殊不知,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没有一个健康的灵魂,知识再多、分数再高也是毫无用处的。
既然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就要把学校建设成一个高尚的精神乐园。“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俄罗斯伟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说过:“人们的精神生活比疆土的广阔更重要,甚至比经济繁荣的程度更重要。”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学校的精神生活比硬件建设更重要,甚至比 分数、名次的高低更重要。到过一些名校参观的人,无不被其优美整洁的环境、生机盎然的氛围、思想深刻的校长、高尚敬业的教师、活泼朴实的学生所感动。而且这些使人心灵净化、精神充实的学校,恰恰正是靠师生的精神和心灵建设起来的,并不全是靠“钱”来完成的。正如陶先生所说:“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我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
”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学校则是死气沉沉,无论校长、教师还是学生,都似乎生活在一种无奈、无趣、无助的境遇中,何谈健康发展呢?
如何在学校形成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陶行知先生提出两点:
一是“学校教职员必须虚心,学而不厌”“和知识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构。凡对学生施教的人,都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长。”现在很多学校,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而教职工的学习风气却很淡薄。教师只是为了应付备课、讲课,看书学习仅仅局限于本学科之内。校长往往不是从个人实际出发,从学校长远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系统、认真、深入地学习教育理论,借鉴先进经验,更多的是跟风追潮,临时抱佛脚。上面推行什么,他便学什么;名校风行什么,他便看什么。这样走下去,学校无从得到“源头活水”,发展的动力就会枯竭。
二是师生“精神沟通”“感情融洽”。师生之间并不只是靠黑板、课本、作业来沟通,更要靠平时多了解、多交谈、多活动来沟通。要把学生作为交往主体,认真研究其交往需要、个性差异,用微笑与真诚、鼓励和信任与之交往,形成师生间心理的共鸣与互动。班主任自然要与学生沟通,科任老师也要在课内外和学生沟通。学校处室工作人员也要通过各种活动跟学生建立联系。学生固然要向教师学习,但教师更要向学生学习。学生的 年轻活力、灵活勇敢、时尚开放,以及文体、网络等各种特长,都值得教师学习。只有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心智融通。
相信我们的校长、教师是都不愿看到“死学校”和“不死不活的学校”的,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导,开启我们的心智,奉献我们的热情,建设我们的“活学校”。其实,这“活学校”的标准并不很高,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
前一篇:入学准备做充分
后一篇:培养学习能力,做好入学准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