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领域活动”还是“主题活动”

(2024-03-23 12:02:57)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学前教育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一般来说有以“领域”(学科)为主和以“主题”(核心)为主两种形式。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指导下,幼儿园大多使用分科统编教材,课程组织以“领域”(学科)为主。进入新世纪,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与此同时,针对幼儿园“领域”(学科)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很多幼儿园开展了“综合主题教育”的探索和实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也出现了一些“主题教育”类的教师指导书和教材,形成了“领域课程”和“主题课程”并行的态势。近十几年,幼儿园不再使用面向幼儿的教材,在对园本课程、园本教材的探索中,主题教育活动似乎越来越“时髦”,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认可和采用,而领域(或学科)教育活动渐渐被弱化,领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所下降。

一、领域课程与主题课程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综合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这与陈鹤琴先生“五指活动”(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的观点相当接近。领域课程也称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说五大领域内容为基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各年龄段各领域的发展目标位作参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其发展水平的知识能力组成的科目体系。领域课程系统性强,易于把握,但运用不当容易脱离儿童生活实际。主题课程也称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它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序列,以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等为出发点,贴近儿童生活,注重学习过程,也照顾到了不同领域内容的融合,但同时也有零散、随意,缺乏逻辑性,不便知识的系统积累,不便教师把握的弱点。其实,领域课程和主题课程各有千秋各有特点,一方的优势恰恰是另一方的不足。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法规文件都明确了五大教育领域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也提出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但在幼教教研实践中,对五大领域或者七大学科(健康、语言、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社会)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研究仍然偏弱,或者说对研究成果推广的很不够,加之幼儿园教师学科素养特别是数学、科学学科素养欠缺,科学、系统地学习、研究、开发课程内容的能力不足,一日活动安排中领域集体教学的时间较少,所以幼儿园领域(学科)课程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

近些年,受自然教育思想和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在提倡以“园本课程”代替幼儿教材的形势下,很多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点逐渐偏向了主题课程。从主题内容看,大到“节令文化”“传统教育”“农耕文化”“民俗特产”“民族教育”“国防教育”“航天教育”“安全教育”,小到陶瓷、剪纸、风筝、葫芦、粽子、月饼等等。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既有高大上,又有小精美,既有环境布置,又有园本教材。活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孩子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赢得了专家和领导的好评,也取得了相当丰厚的课题成果。

然而,在这一系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现象之下,掩盖的却是领域教育活动的弱化。这样的活动往往是“主题先行”,先确定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再去从中寻找学科领域的内容,或多或少、或正或偏,有的活动近乎生硬地“贴标签”。比如以“月饼”为主题,介绍月饼营养、提醒不能多吃甜食是为“健康”,学习相关故事、阅读相关绘本是为“语言”,介绍中秋节和月饼由来是为“社会”,了解月饼原料特点、设计月饼式样、学习烤制月饼是为“科学”,画出想象中的月饼、教唱《月饼歌》是为“艺术”。这样零散、杂乱、肤浅的活动,往往一搞就是一个多月。搞完“月饼”主题,还可以接着搞“重阳节”的主题等。有的老园长不无忧虑地对我说,幼儿园都在忙着挖掘主题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很少进行系统深入的领域(学科)教研。刚刚毕业入职的教师会“上课”的人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我们的老师可能只会带幼儿做主题活动、区角活动、游戏活动,根本拿不起领域(学科)课程了。

三、做好两种课程形式的融合

幼儿园领域课程和主题课程,本来是各有所长难分优劣的,应该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而不是截然分开非此即彼,更不能厚此薄彼。朱家雄教授在《幼儿园课程(第三版)》一书中,对不同结构化程度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的阐述,可以作为我们课程实施中的参考。

笔者以为,主题课程更贴近儿童、更贴近生活,更易于激发兴趣、被低龄儿童接受。所以,在幼儿园小班和中班上学期,可以较多地采用主题教育的形式。到了中班下学期和大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小学的临近,可以逐渐增加领域课程的比重,多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以便有针对性地与小学教育相衔接。今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深度衔接,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有效性”。这其中的“深度衔接”,应该包括在领域课程方面的强化。

两种课程形式的融合实施,既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要尽量弥补其不足。主题课程的设计,既要突出整体的教育意义,又要考虑其中蕴含的“领域”(学科)因素,而且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大体一致,要考虑到《指南》领域目标的系统性和学科的逻辑性。主题选择不能太随意,领域不能简单“贴标签”,特别要重视数学、科学、语言领域的活动设计。同样,领域课程既要突出领域(学科)的逻辑性、系统性,又要注意尽量贴近儿童生活,多采用游戏形式,多使用教具玩具,激发儿童兴趣,引发儿童思考,不能照搬小学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两种课程形式的融合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的那样,既要有幼儿发展知识和保教基本知识,又要有通识性知识,如“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还应该对义务教育课程内容要求有大致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既要有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组织、游戏活动引导的能力,又要有教育活动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对于年轻教师或能力素养不足的教师,首先要把领域(分科)教学把握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主题教学、综合教学等方面的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