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深度衔接,促进深度学习
(2024-01-28 22:41:08)
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学前教育 |
2023年7月26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八个方面的重大行动,其中学前教育实施“普惠保障行动”,推进优质普惠发展。在幼小衔接方面,文件提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深度衔接,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有效性”。
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双向衔接、有效衔接,为幼儿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此次教育部文件又提出“深度衔接”,将其作为提升保育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视。
教育部《指导意见》后附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将入学准备具体分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层面。在学习准备层面,幼小衔接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三种表现。一是“零度衔接”或“浅表衔接”,基本上没有衔接或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衔接,如简单的参观互访、整理书包、认识课本文具等;二是“生硬衔接”或“超前衔接”,把一日活动设计为类似小学的课程表,生硬照搬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有的学前培训机构所学课程已达到了二三年级的难度;三是“盲目衔接”或“另类衔接”,不了解小学不研究小学,而是从一些未必正确的观点理念出发另搞一套,或者开设与小学低年级不相衔接的英语、国学等课程,或者讲授与小学课程内容不相协调的“全脑开发”“联想识字”“趣味拼音”“蒙氏数学”等内容。
如何理解和推进幼小“深度衔接”呢?
一、深度衔接需要深度教研
正如教育部《指导意见》所指出的,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相互分离,衔接机制不健全,行政推动不实,教科研支持不力。各级教研部门特别是市、县两级教研部门侧重于中小学教学,对学前教育既缺内行专业人员又少实际实效的研究。因此,大多数幼儿园保育教育近乎“无为而治”,教研工作更是处于“自生自灭”的局面。《指导意见》提出,各级教研部门要把幼小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教研人员要深入幼儿园和小学,加强儿童发展以及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指导做好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深化学前教育教研改革,扭转功利化导向,扎根一线研究解决幼儿园实践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
深入幼儿园和小学,深化教研、扎根一线,这些要求都体现了一个“深”字。《学前教育法(草案)》第十二条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教研人员。要建立有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专业教师、市县教育局教研人员、幼儿园和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学前教研团队。”对于学前教研,人员上要“从无到有”,研究上要“由浅入深”。教研机构不仅要研究中小学教学,也要研究学前教育,而且要真正从幼小科学衔接的角度去研究,建立起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教研制度。教研人员不能浮在办公室、埋头理论书,闭门造车,发文指导,而要真正把幼儿园、小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基地,把教师和幼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埋下头扎下根,提出具体措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反复实践验证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基层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帮助和指导。
二、深度衔接需要深度沟通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家长大多也都认识到幼小衔接不是一方的事,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努力、“双向奔赴”,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还是相互分离、相互脱节的。尽管有的幼儿园紧邻小学,尽管校长(园长)、教师之间也有交往,但他们对各自的学段特点和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仍然缺乏深入理解。幼儿园和小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甚至出现相互指责的情况。小学埋怨幼儿园天天玩,学得太浅太少;幼儿园埋怨小学压力大,学得太深太快。即使近年来教育部门推动幼小衔接,指定一些小学、幼儿园结对合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理清幼小衔接的意义,也没有澄清衔接与儿童学习发展之间的关系。幼儿园、小学“貌合神离”,衔接活动大多流于形式。
深度衔接需要深度沟通、有机融合。首先要加强学习,相互了解。小学教师要学习、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简单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也要学习、理解小学的教育理念,简单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学习准备。其次要各提所需,交流帮助。小学可以根据义务教育的任务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对幼儿园提出一些自己的培养需求和准备要点;幼儿园也同样可以根据儿童发展规律特点,向小学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在大班特别是大班的下学期,除了带幼儿参观小学、适当参加小学活动外,也可以请小学教师到幼儿园,给教师、给幼儿讲一些入学准备、入学适应的内容。第三要尊重规律,讲究方式。小学和幼儿园毕竟有很明显的不同,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出生月份、家庭情况、智力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在适应小学生活特别是学习生活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幼儿园的入学准备还是小学的入学适应,都要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不可强求一致。幼儿园在孩子离园即将进入小学的时刻,可以送给孩子一份特殊的“礼物”,给小学一个特殊的“接力棒”,把园方对幼儿三年发展的综合评价资料和今后的教育提示以适当的形式提供给小学,便于小学教师更快了解孩子,因材施教进行教育。小学同样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开始阶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缓步小坡,让孩子踏踏实实地开好头、起好步。
三、深度衔接需要深度学习
深度衔接必然带来深度学习的问题。近年来,深度学习理论受到越来越多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2014年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总结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总结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就在很大程度上渗透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冯晓霞、王小英、叶平枝等一些专家,也在学前教育领域开展了深度学习的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在为叶平枝《幼儿深度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一书做的序中提出:“幼儿的深度学习是幼儿作为一个精神生命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由内而外地组建他所能够获得的外界给他准备好的信息,在自己的主动推动与教师或所处环境和规则的引导下,获得有意义成长的一种学习策略。希望更多的幼儿园教师具有深度学习能力,更多的幼儿能够打好深度学习的基础,为未来做准备,获得受益终身的学习力。”(1)
怎样理解幼儿的深度学习呢?深度学习不是过度学习,不是追求速度、难度,不是超越孩子认知能力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而是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从幼儿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激发兴趣、培养动机、训练思维、增长经验、解决问题。
怎样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呢?一是放眼长远,坚持素养导向。这是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幼儿教育的遵循。义务教育要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幼儿教育同样要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和关键能力出发,改革优化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学校教育乃至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二是着眼衔接,强化课程意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提出,“帮助幼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所以,幼儿园应该制定幼小衔接的三年计划,不能等幼儿到了大班甚至大班下学期才想起衔接。一些课程专家认为,“聚焦与指向课程教学本身,通过构建幼小两个学段之间课程教学的连续性以推进衔接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2)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明确提出“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一些幼教专家和幼儿园也做了幼小课程衔接的研究和探索。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与小学学科内容非常相近,很方便对应地开展衔接。我们可以将领域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目标内容对照学习,借助游戏和学习材料,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三是重视体验,拓展经验视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提出,“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与小学的衔接并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衔接,“经验和视野”的衔接更为重要,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形成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对入学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小学涉及到的一些数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以及一些成语、寓言、古诗、故事和经典美文等,其实都可以带孩子玩、给孩子讲,提前让孩子接触,也可以鼓励家长带孩子去游览祖国美景,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植物园等。四是激发兴趣,强化思维训练。《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在“学习准备”的发展目标中提到了四个方面:好奇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其实好奇好问也是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无论是游戏设计还是集体教学的设计,都要注意从幼儿兴趣出发,激趣设疑,启发孩子探究思考。深度学习的目标和追求是发展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都强调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如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有“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有“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和创新思维等;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也有“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同样包括推理、论证等理性思维。这些思维能力要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培养,在一日生活中、在游戏活动中、在集体教学中,都要渗透思维训练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具有前瞻性、关键性、跨领域、递进性、预设与生成性的深度学习课程目标,以兴趣为前导,以研究和解决问题为任务目标,实现幼儿的有意义学习,推动幼儿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3)幼儿有了问题探究的意识,有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很好地适应小学以至未来中学、大学的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