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酒色》之《谁陷害了纵横家李白》(4.4)
(2008-07-08 16:46:20)
标签:
帝国的酒色竹溪六逸谢眺楼李白文化 |
“飘零酒一杯”
此次,漫游梁、齐、鲁,其间,李白又邂逅了杜甫、高适,更是相与把酒论世,“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7]“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气酣登吹台,怀古观平芜。”[8]
想当初,李白隐居安陆之时,尚属新婚燕尔间,那时候,他还未涉足朝廷,即使偶有失落,依旧悠然、闲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9]
其后,李白一度远赴太原,寻求机会,尽管并未能入主长安,但也仅是怅然而已。李白又漫游至齐鲁,相约“竹溪六逸”,酣歌纵酒、把酒言欢,“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10]
后来,李白应诏远赴长安,并被贺知章惊为“谪仙人”,由此,一举名动京师。但是李白成于酒,也败于酒,终因酒后狂放,被逐出朝廷,惟有一酒解愁。“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11]
身处江湖,心存魏阙,离长安越远,愁也就越多、越重。途经安徽宣城,李白登谢眺楼,遥想权奸当道,国事日蹙,时光已逝,而己志难申,酣醉之余,李白慷慨悲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州!”[12]
唐代的读书人仕进方式有很多,除科举的主要途径外,其他诸如立功边关、荐举征辟、干谒权贵,甚至隐居矫名待朝廷征召,都可能让士人平步青云,李白似乎就偏执于那些非典型性的“终南捷径”,这一切都契合着他纵横家的自我期许。
除科举取士外,当时读书人仕进的途径,李白似乎都尝试殆尽,而且始终执迷不悔、不堕其志,即便是在流放途中,一旦被赦免,李白不禁又心雄万丈,一遍又一遍地在希望与失望间焦灼,“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13]
王安石认为,“李白才高而识卑”[14],或许有失公允,但李白的偏执毋庸置疑,晚年被“永王之祸”牵连,流放他乡,遇赦后,听说李光弼出镇临淮,李白“懦夫请缨,冀申一隔之用,半道病还。”[15]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16]其实,“士不遇”才是李白一生的写照,所以,隐居、游仙、饮酒,也是李白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或许,他也有过片刻的迟疑,“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17]
“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零如是。”[18]失意之时,李白或以酒自解,酒醉之余,李白独对月光,诉说着心底的落寞、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19]
[1] 《襄阳歌》(李白)。
[2] 《赠内》(李白)。
[3] 《不见》(杜甫)。
[4] 《将进酒》(李白)。
[5] 《旧唐书·李白传》。
[6] 《梁园吟》(李白)。
[7] (杜甫)。
[8] 《遣怀》(杜甫)。
[9]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10] 《客中作》(李白)。
[11] 《月下对酌》(李白)。
[12]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13] 《放后遇恩不霑》(李白)。
[14] 《古赋辨体》。
[15] 《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李白)。
[16]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
[17] 《春日醉起言志》(李白)。
[18] 《李翰林别集序》(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