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帝国的酒色》之“两盏色媒人”(1.3)

(2008-07-01 16:39:13)
标签:

帝国的酒色

唐明皇

杨贵妃

长恨歌

白居易

文化

处女膜”

《帝国的酒色》之“两盏色媒人”(1.3) 

(唐明皇书《鹡鸰颂》

 

既要为武王伐纣做辩护,又要抑制天底下再出现下一个“武王”,周初统治者的必然逻辑,就是过度阐释殷纣——“被推翻者”——统治的“非法性”。当然,“妖魔化”殷纣也是题中之义,而“酒”与“色”就是当时最有效的标签和符号。

 

以“酒”、“色”误国的帝王,从未绝迹过,像后世的唐明皇。但古往今来,从未有哪一个帝王和后妃,像殷纣和妲己这样被民间编排过。妲己被诬为“妖”,杨玉环却被奉为“仙”。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版本。前者由于《封神演义》,后者源于《长恨歌(传)》,以及之后的《长生殿》。

 

妲己酒色惑主,但《史记·殷本纪》语焉不详。即便舍弃《杨太真外传》之类的野史逸闻,杨玉环兄妹酒色弄权的故事,也相处流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白居易的诗句深入人心。

 

“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1] 耽于杨贵妃的酒色缠绵里,以至于酿成“安史之乱”的惨剧,于是,唐明皇仓促“幸蜀”,好不容易奠定的“开元盛世”一时间毁于一旦,纵然尚未亡国,但大唐的气数从此一蹶不振。

 

京剧《贵妃醉酒》发源于《杨太真外传》,名伶梅兰芳演绎下的杨贵妃嗜酒、善妒、使性。尽管这个妇人让“开元盛世”毁于一旦,但文人骚客们却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出一个羽化飞仙的“太真妃”来,为此,甚至不惜“伪造”出杨玉环的“处女膜”。

 

宠姬武惠妃辞世,唐明皇黯然神伤,后宫佳丽三千,再无一人中意。“桂折秋风露折兰,千花无朵可天颜。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2]人言寿王妃美艳不可方物,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潜纳宫中,是为杨贵妃。

 

杨玉环入宫前已经嫁给寿王,早就不再是黄花闺女了,但白居易视而不见,《长恨歌》美其名曰,“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后来,宋朝人罗大经扮演了那个指出“皇帝的新装”的“少年”,一言以蔽之,白居易“为尊者讳也”。

 

豪夺儿媳后,唐明皇为安慰儿子寿王,又为其娶下韦昭训的女儿。显然,李商隐才是寿王的知音,“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水,薛王沉醉寿王醒。”[3]

 

“妖魔化”

 

孔夫子的“春秋笔法”以及“为尊者讳”的儒家传统,从来就是一个悖论,这二者合谋的结果,导致历史从来没有绝对的真相,只有些后人书写的篇章。

 

苏轼说:“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4]

 

断言白居易主观上重构出一个“太真妃”,来美化唐明皇,也许多少有些武断,但就像后世“妖魔化”妲己(“色”),《酒诰》、《史记》中有关殷纣“以酒亡其国”的断语,都是“酒”这个单纯的字眼无法承受之“重”。

 

孰是孰非,公道自在人心。以下这首诗,也许算得上公允:

 

“吴王从骄佚,天产西施出。岂徒伐一人,所希救群物。良由上天意,恶盈戒奢侈。不独破吴国,不独生越水。在周名褒姒,在纣名妲己。变化本多涂,生杀亦如此。君王政不修,立地生西子。”[5]

 









[1] 《长恨歌》(白居易)。

[2] 《题武惠妃传》(杨诚斋)。

[3] 《龙池》(李商隐)。

[4] 《东坡志林·武王非圣人》(苏轼)。

[5] 《西施》(苏拯)。

 

摘自:《帝国的酒色》

作者:王正伦

出版:青岛出版社。

定价:26.00元。

发行:各地新华书店。

北京地区: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正在发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