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给QQ吃顿“霸王餐”
王正伦
王志东的Lava-lava注册用户能否在一夜之间超越QQ?也许这并非一个纯属“天方夜谭”般的神话。当然,如果有些读者们想一心拆穿我的“鬼把戏”,也请您不妨耐心地把看完我的絮叨,再作结论也为时未晚。毕竟,中国互联网营销罕见大手笔,除了周鸿祎之前的“360安全卫士”还有些可圈可点之外。以至于大家不得不随时随地准备着拿Apple说事,无论是iPod,还是iPhone都成了难以逾越的经典。
QQ从IM扩展到门户,再到Qzone社区,而百度则从百度贴吧、百度空间、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终止于要推出自己的IM工具了。在QQ、MSN、Skype、Lava-lava等已经争夺得如火如荼时节,IM市场上又添了一员新丁,这似乎是行业的宿命。只是在QQ、MSN、Skype等已经将市场瓜分殆尽的情况下,这些闯入者究竟是后来者居上,还是以某种悲壮收场?显然还难以一言以蔽之。
但IM市场绝非“一言堂”,即便是QQ似乎已经一统天下的时节,MSN不还是杀出一条血路,攻破一线城市里写字楼白领们的桌面?尽管如此,这么多年来MSN却也只能固守一隅,难以将前进的步伐推继续进到网吧、中小学、二、三线城市等。
前新浪创始人王志东也一直雄心勃勃地以一款IM产品lava-lava再战江湖,并捆绑些小网站,公开向马化腾叫板,但究竟收成几多,想必王志东甘苦自知,但试想QQ或者MSN的江湖地位真的难以撼动吗?或者说百度、网易泡泡、Lava-lava这些后来者谁能杀出重围?坐三望二?这是一个还有待于李彦宏、丁磊、王志东等人求解的方程式,当然,在这一前赴后继的征途上,早已是腐尸遍野了。
在商业社会里,“免费的午餐”似乎是一种奢望,但“霸王餐”却从未绝迹过,IM领域里想必也可以有例外。地质学上说,地震容易在板块间发生,老祖宗们说“易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IM领域最大的变数无疑发生在大学里,无论是入学,还是毕业。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实是,即便是我辈,在校时也大都使用QQ,可一旦毕业,就要“变脸”了,转投MSN,或者QQ、MSN并肩作战,以至于最终转投MSN,从“三心二意”到“一颗红心”。
当然,这一“变节”的过程也完全可以人为地“催产”,只是不知道谁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如今又是一年9月时,新生入学在即,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即将迎来千万“新丁”,而这些“新丁”们大都是“QQ一族”,想必这决不只是一种个人的武断,尽管尚未有权威的数据佐证以上推断。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即将跨入象牙塔以及即将迈入社会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无疑地处板块中间地带,也是IM们最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关键是哪家IM敢吃定大学生们的“霸王餐”。
新生报道后将获得一个全新的“身份证”——学生证,每一个学生证都将对应着唯一的“学号”,而且这些学号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同身份证号,因此,即便无法完全获取千万大一新生们的唯一学号的准确数据,有心者还是可以推断出每所大学、每个院系的学号号段。这一点,想必也无须赘述。
如果王志东们破釜沉舟,做篇大文章,吃定这一“霸王餐”,不知道会是何种结局?当然,还是有必要先将“霸王餐”的吃法做个坦白,这就是选定一个“放号日期”(如10月1日00:00时),并通过大小媒体,广而告之,Lava-lava将在这一时刻开放北京市2007级大学生号段,具体而言,从这一时刻起,所有北京市2007级全日制大学生都将获得一个与真实学号一一对应,并且号码和密码合二为一的Lava-lava号,如“1(学校代码:北京大学)07(年级:2007级)23(系别:哲学系)001(序号:001号)”这一学号可能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A学生的学号,因此,对应着一个“10723001”的Lava-lava号,其密码也是“10723001”。
接下来会发生何种状况呢?根据逻辑学规律推断,无非以下四种情况:第一,这位学号为“10723001”的A同学可能会置之不理;第二,这位学号为“10723001”的同学慨然接受唯一的Lava-lava号,并将原有的密码“10723001”改为私密密码;第三,这位学号为“10723001”的学生接受唯一Lava-lava号,并保留原密码“10723001”;第四:更改密码,并将该Lava-lava号码永远打入冷宫。
当然,如果A同学选择第一、第三种情况,将会有面临一个“诚信”或者“道德”危机。无论是选择第一,还是第二种状况,都将面临被冒名顶替的潜在风险,一旦被其他别有用心的人据为己有,并以此号码“顶风作案”,那么,毫无疑问,A同学就是最大嫌疑人,因此,A同学不甘于此,从而主动选择第二或者第四种境况的几率最大。当然,如果A同学号码被他人抢注,并更改密码,A同学还有一个补救措施,那就是持学生证,由Lava-lava技术人员锁定该号码,并破解原密码后,交还给A同学,任由A同学作出以上的第二、第四种抉择。
俗话说,“鸟枪换炮”,已经从少不更事的“中学生”晋升为人人艳羡的“大学生”了,舍弃中学生的稚嫩,追逐大学生的成熟,自然可以被包装成一种“病毒”,而IM则可以被塑造成“成熟”、“时尚”、“青春”的另一类符号,而且,面对这一大学生的通用符号(标识),显然大多数人是愿意乐得其成的,尤其是一旦Lava-lava捆绑其他必要服务,并赋予Lava-lava其他的内涵和意义,何况向来以个性化生存自诩的“80后”、“90后”难道非要在我们这些老头子们选定的框框(MSN)里辗转腾挪?因此,Lava-lava演绎成千万大学生IM的“唯一”选项或者与QQ比肩的第二选项也并非异想天开(顺便提及以下,MSN在很多大学校园网上是无法登陆的,自动排除一大竞争对手)。当然,对于此前从未接触过IM的很多农村学生来说,Lava-lava就极有可能成为IM的唯一选项。
一旦A同学选定了Lava-lava,如何让他继续使用Lava-lava并让其成为活跃用户,将是Lava-lava面临的下一个挑战,除了增加2.0、社区之类的粘性外,还有一个困扰可能使其继续使用Lava-lava号码。大学校园里相处流传着一个与女生有关的口头禅,“大一娇,大二俏,大三忙着找,大四没人要”,而男女间“月朦胧、鸟朦胧”的一见钟情很有可能发生在自习室、图书馆......
当然,更多情况是以下结局,图书馆里的匆匆一瞥,蓦然回首处,那人却已在云深不知处,经过四处打探,唯一的信息可能是这位MM是经济学院的B,当然,这一仅有的信息,足以让有心的A同学从校园网上查到Bmm的学号,如果幸运的话,这位Bmm也许还在使用着与这个学号相对应的Lava-lava,接下来的情况也许可以继续八卦下去,一场看似不经意的不期而遇就在Lava-lava间激情上演了。这时候,无论对方是青蛙还是恐龙,但你有一点可以确信,他或她绝不会是一条狗。
做另一个大胆的预测,假如全国2007级全日制大学生有1000万,其中25%的学生选择保留Lava,并逐渐象A、B同学一样成为Lava-lava的活跃用户,假以时日,四年后将有保留1000万用户,借用“六度分割理论”,再做一个大胆的空想,1000万直接用户接影响到6000万间接用户,如此以来,Lava-lava将最终统治着“90后”白领们的桌面。
其实,这一策略完全可以推而广之,向其他年级在校生开放,乃至于向1980级以后(这一群体可能是目前成年网民的主体)所有学生放号,这一唯一的Lava-lava号码还将成就一项公益事业,也许20多年从未曾有过联系的同班同学将有可能从此得以恢复联系,而且对于素来重视校友、系友关系的中国人来说,通过Lava-lava号码这一最简单的数字,足以建构起一个迄今最大的社交网络。因为从1980年迄今为止的全国大学毕业生无疑是以数亿来计量的。一夜之间,Lava-lava就有可能与QQ、MSN们积数年心血发展起来的用户群比肩。
其实,这一放号策略对于很多人是不会主动排斥的,如同大多数人喜欢选择与自己出生年月相同数字的手机号码,或者北京大学的学生(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想申请一个以“@pku.edu.cn”为后缀的邮箱一样,当然,这不排除你可以选择简单持有,但拒绝使用,或者设定好友权限。毕竟这个唯一的Lava-lava号码将有可能成为伴随你一生的标志和联系方式,无论你更换多少次手机号码,多少次座机号码,多少个电子信箱,但对于曾经睡在你上铺的兄弟来说,只要你偶尔登陆一下Lava-lava,他都可以通过一个不需要去刻意记忆的号码找到生活在世界那一头的你。
也许,会有人更加异想天开,如此以来,也可以为每一个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的公民放号,而号码和密码就是该公民的身份证号码,但这一策略无疑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中国还有诸多的老人、小孩以及一生也需都不会上网的农民,一旦这些人的号码被别有用心的人盗用,所衍生的社会成本是一个Lava-lava难以承受的“重”,但大学生学生证无疑是最为可行的,首先可以通过有效的媒体覆盖将放号信息抵达这个群体的每一个用户,履行一定意义上的告知责任,而且大学生群体也将是IM运营商最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有效群体。
一旦笼络住这一人群,王志东就不必再做他想,只需深入挖掘这一庞大的用户群数据库就足以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了。因为Lava-lava用户群事实上已经间接地实现了实名制,而且仅从Lava-lava号码段上,就可以判断该用户的年龄、收入、婚否等大致特点,这个用户群体无疑是定向广告的最佳投放人群,并且可以做到绝对精准。
Lava-lava号码将像会是用户在互联网世界的另一张身份证,因此,未来的Lava-lava无论是想做中国的Facebook,还是做电子商务,这些用户群都是一张举足轻重的王牌,届时,阿里巴巴或者淘宝网里,用户们使用的IM工具,也许将不再是阿里旺旺了,因为Lava-lava不只是一个IM工具,而且还是最具公信力的“诚信通”,Lava-lava将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号通”。
当然,如果王志东真的受了本文的蛊惑,去一试身手的话,也许会成为“全民公敌”,但另一方面,也许会造就一个真正纯净的互联网世界。“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个计划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这不是我等考虑的事情。所以,如果有一天,马化腾、张朝阳、丁磊、李彦宏、曹国伟、马云等互联网牛人都不得不忙着修改Lava-lava密码时,也许并不是只有在梦里发生,也许马化腾还都会使用上几次,搜索一下过去曾经暗恋的“同桌的你”。
其实,IM之间的竞争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二难选择,因此,在匿名的QQ、MSN外,多一个实名的Lava-lava也并非坏事。当然,如果有人绝对排斥的话,也可以凭必要的身份证明提出申请,并由Lava-lava将与其本人相关的号码永久注销。如同现代人越来越不满足于一个手机号码,而是同时使用多个手机号码,只是不同的手机号码向不同的人群开放而已。所以,即使你已经使用QQ或者MSN,你还是可以再拥有和使用一个Lava-lava的,只要分清楚彼此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有效地把握“放号”节奏,比如,将每个学校的放号日期选定该高校的校庆纪念日或其他标志性时间,就可以先从北京大学开始,然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等依次进行,如此以来,将有可能演绎成中国互联网行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道景观,甚而至于一个社会现象。那时候,Lava-lava“放号”的好日子,堪比乔布斯发布iPhone的风光,而如我辈的抢注者,就绝不是抢沙发时的心情可比了。
哈工大“紫丁香”社区想做实名制,结果死掉了。呵呵,所以,还是朱光潜老先生一句话说得到位,“这世界,对于感觉者也许是喜剧,但对于经验者,却永远是悲剧。”因此,“无知者无畏”,以上的一点无稽之谈,代替不了王志东的思考(Lava-lava产品本身还是一个问题),聊博诸君一哂。
欢迎浏览王正伦《中国经营报》系列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