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能称“诸侯”吗?

(2007-02-14 08:57:53)
孔子能称“诸侯”吗?
 
 
   《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是在“世家”里讲述孔丘的,而“世家”原本是记述诸侯们的事迹的,但案孔子之生平,似无当此盛誉之功。然当周礼式微之际,孔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复礼”为己任,并以“仁”配“礼”,崇“仁”尚“礼”,但世皆以王霸为要,以至于孔丘终其一生,也未能如管夷吾、伍子胥等建不世之勋业。
  
   即便如此,但并非孔丘所不能也,乃不为也。近观电视剧《卧薪尝胆》,其间有一处与史实颇有些出入,吴王夫差欲伐齐救鲁,当斯时,吴王夫差未听从伍员(伍子胥)之谏而先灭越王勾践。
 
   然越王勾践复仇大计筹划已久,遂阴向吴王“献媚”,愿率越卒亲往助阵,电视剧里说,此计谋是由文种、范蠡、石买等越臣谋划和建议的,越王勾践乘此机会,一举入吴,由此而攻占吴国都城姑苏,杀夫差子,从而,一举灭吴。其实,根据《史记》记载,此计乃是孔门弟子端木赐(子贡)向越王勾践提出的。
 
   电视剧舍子贡而言范蠡、文种,此李代桃僵,虽使剧情和人物更为集中,遂使子贡才识不彰,自然是《卧薪尝胆》编剧颇为失策之处,也是对先贤和历史之大不敬,何况这一史实原本可以衍生出多少精彩的剧情,但却因此一简单取舍,而去精存芜,就如同拍摄《三国演义》却舍弃“舌战群儒”一场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此一节有颇多记述,当时,孔子深忧于齐之伐鲁,而鲁乃为孔丘故国,遂使子贡以一己之力,先后使于齐、吴、越、晋,而子贡终不辱师望,仅凭其一舌之功,就御敌于外,而尽开纵横家之风气,其纵横捭阖之功,曾不弱于苏秦、张仪也。
 
   这段历史是这样的,当时齐国内一权臣欲借攻鲁以解其在国内的危局,如同台湾阿扁惯用的通过外交转移内政的压力,而子贡奉乃师孔丘之命,奔走于各国之间,他先是说服齐国放弃弱鲁而攻强吴,其后又说动吴王夫差先攻齐而后伐晋,同时说服晋备战于吴,待吴伐齐后,吴王夫差与晋对峙于黄池,其时,子贡早已说服越王勾践攻夫差背后。《史记》中对于此段故事中子贡的辩才的记述详尽、生动,但《卧薪尝胆》的编剧却视而不见。
 
   太史公曰:“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无一兵一卒,而尽收百万雄师之效,其谋国若此,虽兵圣孙武亦难望其项背矣。当然,子贡另一让后人敬仰的是他还是当时的名商大贾,堪称当时首富,也是孔子游说列国的经济后援。
 
   但此皆孔丘识人善任也,当是时,孔丘对弟子们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孔门弟子子路、子张、子石均主动请缨,但孔子均不许,而独许子贡,其因材施教、识人善任,堪比汉高祖刘邦之将将也。
 
   由此观之,以孔丘的才识如欲辅佐一诸侯,未必会输于管仲、伍员,但就像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这类功业是孔子所不齿的。毕竟此虽霸业,然非仁道也。此正如子贡的评价,“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