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相信很多人是含着眼泪看完这篇报道的。36岁的孙文辉,像大多数农民一样,过着虽不特别富裕,但还算平安和幸福的生活。但这一切,随着儿子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而被彻底打碎。近1年来,全家举债近30万元,新农合为他报销一部分,当地相关部门也为他想办法筹集资金甚至组织村民捐款,但却远远不能解决他儿子的医疗需求,而儿子作为他生活的惟一希望和支撑,是他不能放弃的。在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都没用的时候,他铤而走险,干下了劫持的蠢事。
不知道他当时的心理动机是怎么样的?他是因为实在想不出办法而昏了头,以为拿出刀来凶巴巴地恐吓一下,就可以让红基会的工作人员让步,把他的儿子列入救助名单?还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与不平,对于他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他们从《血疑》或别的电视中得到的“医疗科普知识”告诉他,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白血病(事实上两者有较大差异),儿子的不受救助,是受到某种不公平待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在实在没办法可想的情况下,采用了用自己换儿子的方式,因为此前他在网络和媒体上都有过求助的经历,但都因为没有“新闻性”而没有引起重视——如果一个10岁的娃娃得了重病不算新闻,那么,一个绝望的父亲为了儿子而挟持基金会工作人员,算不算新闻呢?媒体如果一报道,大家也许就知道娃娃生病的消息,总会有好心人或受到触动的相关部门,会出手救救他的儿子……
以上几种可能,纯属本人凭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推测,在得到孙本人的确切说法之前,纯属瞎猜。但以上几种类型,确实是类似新闻发生的心理背景。一个人如果患病,对于全国人口来说,它只是十几亿分之一,但对于他的亲人和家庭来说,便是百分之百的悲剧。一个重症和难症,对一个家庭的破坏性效果,不用我在这里多说。一个人生病,一个家庭陷入到绝境中的现象,想必大家都有目睹和耳闻。一些由此衍生的灾害,也越来越严重地显现出来了。近年来,新闻中把生病的家属遗弃或因无钱治病而四处传染病菌报复社会、或挟持救儿或打劫救母,这样的悲剧偶有发生,在当时喧嚣一时,并引发社会的关注,点对点地解决了个案,却无法从机制上,根本上杜绝这一类因病致绝望,进而报复社会的危害安定元素。在我们的医疗改革过程中,重大疾病这一危害社会安定的因素,还没有上升到影响和危害和谐与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并有一个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法。今年3月4日,媒体报道卫生部部长称今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和急性白血病将全面推开免费治疗。这与其说是一次点位非常准确的及时雨,还不如说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开始,它还有待于更进一步地拓宽受惠人群和受救助的病情的种类。
把极少数因病致困的家庭,列入到救助范畴,对于数以万亿计的财政支出来说,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而建立有效而简洁的申请和救助机制,以及相关救助政策的咨询业务网络,也是当务之急。民政和卫生部门,是否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效仿110或120之类的热线,开通995救助直通热线,让受重病困扰的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用极简便的方式寻求到相应的帮助,我想,打电话报告他的困境,总比用刀来报告,来得更和谐,也更具温情吧。
后一篇:一碗土豆面里的城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