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挖煤:权力的变身游戏
(2011-06-12 09:04:55)
标签:
南娄镇垃圾填埋场文化公园文字游戏一只眼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南娄镇以新建“垃圾填埋场”的名义,私自开挖露天煤矿,造成煤炭“黑金”大量流失,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留下安全隐患。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到:“垃圾填埋场”已经开建大半年了,周围村民从未见到有垃圾车进出,见的最多的反而是拉着满满一车车煤的矿车,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一万吨左右。
其实,像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段,在国内的新闻中也算是屡见不鲜的——某些地方,挂“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头,卖“小产权房”的肉;某些地方,挂“体育建设用地”的头,卖“高尔夫球场及高端楼房”的肉;某些地方,挂“生态考察”的头,卖“森林公园高档别墅”的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看似小小的字面意思的变动,轻易将各种斩钉截铁三令五申的法律和法规,轻易变成可伸可缩的橡皮圈,甚至成为极具人性化的乾坤圈,想套谁就能套谁,想放过谁,就放过谁。威严的法律法规,瞬间变成供人操控的橡皮泥玩具。比如,以“垃圾填埋场”的名义采煤,很轻易就将国家多年来越来越严厉的对小煤窖和各种非法采煤的禁令变为耳旁风。如果没有村民举报,没有媒体的报道,在有关部门的电脑和上报文件中,它依旧还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环保项目,而实质却是一个对侵吞国家资源和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害民项目。相信这样“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纸面与真相完全悖离的工程,绝非独此一例,而每一例这样的事件,都使国家的政令与法律的威严度受损,而这样的事件,没有受到公平的处理,则更具有毁堤崩坝的危险,当法律法规不再威严不可侵的时候,受到损失的,将是每一个人。
就目前的监督机制来看,要想操作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算难。它的第一要件,是有懂得并熟悉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利用其对相关条文的熟悉,大玩文字游戏,巧立名目,规避法律法规的人,作为概念供应者,这种人大多是熟悉政府运作程序和流程的人,有许多,就是某些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具有从现行法规中找出漏洞,或硬钻出漏洞的能力。第二,是更关键的,是要有“漏洞”的买方,即因漏洞而获利者,他们舍得花大笔大笔的资本,将一个个存在于构想中的理念,就成真金白银的现实。第三,则是需要一个对事件进行过程中懂得什么时候睁一只眼什么时候闭一只眼的监督者。第四,则是需要一个可封口可买断的媒体或举报者。以上四个要素具备之后,别说你“采煤场”变“垃圾填埋场”,你就是把一个高档楼盘变成“主题文化公园”,也不是一件多难的事。
以上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权力在利益面前畸变的过程,而监督的缺位和失效,成为它的助燃剂。这种问题的浮出水面,仅凭媒体的报道与披露而才引起重视本身,就是值得警觉的。回到“垃圾填埋场”变煤场这个个案来,相关部门是否可以从以上四个步骤,去拾遗补漏,找出各环节的对应元素来,汲取教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当然,也不排除那些文字游戏高手,再整出一份“运气太好,挖垃圾场挖出黑金不忍丢弃”的狗血调查报告来,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