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们应该如何面对新闻“微时代”
(2010-10-17 11:08:03)
标签:
宜黄昌北机场微博传统媒体汶川大地震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近日,《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在《时代周报》上发表了题为“记者总结微博推动宜黄拆迁自焚成为公共事件全程”的文章,以微博直播宜黄事件第一人的身份,详细讲述了在宜黄事件最关键的几天中微博所起的作用——由于微博的介入直播和传统媒体的积极跟进,宜黄自焚事件,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事件。这是继迈克尔·杰克逊猝死、美国国会议员收入被曝光和伊朗大选抗议活动之后,微博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首次大显身手。此前两年的汶川大地震,微博曾小试锋芒,但相比于传统媒体排山倒海的涌入,它的作用还显得微不足道。而微博与新闻的第一次深度接触,应该是在宜黄,其高潮,就在9月16日南昌昌北机场那场惊心动魄的厕所攻防战。几个小时里,因无法上飞机而被困在机场厕所里的自焚者家属们通过手机和微博,实时播报着现场的场景和惊恐无助的心情。而成千上万的博友,又将这些心情转发,并加入了自己焦急和愤怒的情绪。那是一场由新闻当事人和读者们共同演出的一场大合唱,每个人都成为事件的当事人,他们通过一个叫微博的纽带联结成一个整体。这与传统意义的媒体,已有了本质的区别。在传统的新闻中,新闻当事人,媒体和受众,是完全隔绝互不相连的几个主体,它们之间很难形成同温度同感知甚至感同身受的同体感。但在网络时代,互动功能被大大强化的互联网将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潜在的记者,这就如同古代的一句名谚所说的那样:当每一个人的自我感觉被唤醒,觉得自己成为了一条巨龙的组成部份时,任何一个弱小的人,都会发出巨大的能量。而互联网,恰是这样一头由芸芸众生组成的巨龙,许多无力者在此变得有力。
作为一个亲眼目睹并参与到此事件中的网络工作者,在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那头巨龙凝聚着的巨大能量。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人们密切关注着来自昌北机场的每一个微博信息,这些小信息,如一个个风暴眼一样,很快会吸聚着来自网友的巨大能量,形成一次剧烈的震荡。每一个信息都在被传播,放大,并引起反响。而这种反响,通过传统媒体的再次发酵和放大,如《功夫》里加了钟的狮吼功一般,一发不可收拾。并最终形成各界关注并且不得不及时解决的一个舆论焦点事件。事件史无前例的解决速度和当事官员前所未有的处理结果,无不与此相关。
有人总结,当下的社会已进入微时代。所谓微时代,是以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方式。掌上电脑、手机等方便快捷的小型高科技介入社会生活的诸多小细节,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网络是对传统媒体的一次革命,那么说微时代的各种产品,就是对网络的一次革命。这次革命中,信息的方便获取和简便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特征。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谢娜,最近几日连发五条微博,为父亲寻求正义。冯小刚得意地说:我有了微博,也就有了自己的媒体。二者都是基于这样一种传播状态。
相比于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革命,以及在这场革命中积极自我更新公众,我们的一些管理者,特别是基层的官员们的思维,还停留在遥远的冷兵器时代,截与堵,仍是他们的关键词。于现实,就是在机场将上访者堵在厕所里;于传统媒体,就是让治下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噤声,于网络,则是想办法公关删帖。这种基于被动防守的做减法的方式,一度曾经是有用的,但它获得的,只是表面的安定,把社会问题隐藏起来,如同是将毒疮搞成人体彩绘,但它终究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积聚矛盾,增加最终解决的成本,于建设和谐社会是极其不利的。我在现实中曾遇到过一些管理舆论和宣传的基层官员,电脑开机对他们来说还是个技术难题,更不要说什么社区、博客、微博,一律都因陌生而视为浮云或洪水猛兽。而另一些官员,虽对网络有些了解,其思维和使用的语言和方式,却仍是机械僵硬甚至是搞笑的,近几日宜黄招至全国舆论痛批的“没有拆迁就没有新中国”类的反扑,其实就是这类人的杰作。
这样的状态和方式,怎么对得起我们身处的微时代呢?
前一篇:爱笑的乞丐是不是不值得我们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