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印度乞丐罗汉寺茉莉花晨钟暮鼓杂谈 |
分类: 民间记事(江湖小人物的故事) |
我回老家,总喜欢到罗汉寺里的茶馆坐坐。小城可供娱乐和休闲的地方很有限,难得庙里有一片开阔且绿化还不错的院坝,听着晨钟暮鼓,闻着香烛与花草的幽香,和久不见面的亲朋好友聊天神侃,不失为一种舒服的休闲放松方式。
这天,我休息,如往常一般在街边的小店吃上一碗带着发酵酸香的米粉,然后到庙里茶馆里泡上一杯花毛峰,还没等到茶中的干茉莉花在盖碗茶杯里被沸腾的开水怂恿,重新绽放美丽的第二春时,一个笑呵呵的人影,站在我的面前。
来人头戴一顶赵本山式的蓝色布帽,帽沿呈倒S状,滑稽地扭曲着。他的脸上,菊花般绽放着许多皱纹,以眉眼为中心,呈散射状向四面扩散着。
他走上前,冲我一抱拳,双膝呈弓箭步,一副梁山英雄见了道上兄弟一般地做了个揖,嘴里含混不清地说着一系列难懂的方言。他身上并不太合身的大衣服如戏服一般迎风飘绕,让人忍不住想笑。
努力听了半天,明白了,他是来要钱的。恰好手边有块买茶找零的硬币,信手交给他,他无限感激,又大戏般唱了大诺,拱手躬身70度一个揖,然后离去。
我的举动被后来的茶友看到了,他们用责备的语气对我说:你怎么能给他钱呢?平时我们都不给他。
为什么不给他?
因为他嬉皮笑脸的表情,哪有乞丐像他那样,随时笑呵呵的,没羞没臊的样子,一点都不像乞丐。
那乞丐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乞丐应该身上有伤,脸上没笑。他又没缺胳膊又没断腿,一整天嬉皮笑脸的,经常还边走边嗑瓜子,悠哉游哉,比我们都过得自在。
茶友说这话时,脸上有点忿忿然的表情。最后很激动地补一句:一定是个职业乞丐!
他的话,让我心中若有所动。这个乞丐,因为笑呵呵的表情,“太不像乞丐了”,而激不起布施者的同情心,这是因为长久以来,在民间,我们已见惯了乞丐们稀奇古怪的展示伤疤和痛苦的表情,尽管许多事实已证明,这些伤疤和痛苦,都有极多的职业性水份,但大家仍然习惯性地愿意看到他们的可怜,而为了让人们可怜,乞丐们总是绞尽脑汁不断翻新着他们的伤口与说词,这几乎成为一个成功乞丐必修的功课。
而人们宁愿看到一个个假的伤口和悲哀的乞讨之脸,而不愿意看到一个发自内心喜悦着前来乞讨的人。其实,在许多时候,乞丐是可以有理由微笑的,比如他一天讨到十几元钱,比打一天工或种一天地划算;比如在公厕里可以喝到水管里流出的比家乡水窖里浊臭咸水好一千倍的自来水。这些对城里人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东西,对一个外来的乞丐,却是可以令他快乐的充足理由。他为什么不可以发自内心地笑笑呢?那种知足而满意的微笑,可是当下社会的稀缺之物啊!
我把这番话讲给那位茶友听。这位身价千万的企业家,似有所悟,说:确实是这个道理。我们也许习惯了惨兮兮的乞丐,而当一个乐呵呵的乞丐放在面前时,感觉在突兀和不习惯。其实,那乐呵呵的笑容,真的很难得,想来还有点令人感动呢。我们还因为他的笑容,而拒绝给他钱,想来也是走入了一个误区啊!其实,世界上多一个笑着的人,就少一个哭着的人,多好啊!
我们望着远去的乞丐,在相邻的茶座,继续笑着做揖,在有的茶位上,老茶客们甚至像老熟人一样友善地和他打着招呼。虽然给他钱的人并不多,但他得一个就赚一个的笑容,我仍然觉得比为了乞丐而故意秋风黑脸装哑巴或盲人,让人心情好得多。
一位去过印度的茶友说,那个乞丐很像印度乞丐,即便很穷,但心里面充满阳光。而只有心底充满阳光的人,才会发出那样根深至心底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