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什么样的“三国”才对得起我们这个时代?
(2010-05-25 12:09: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随着新版《三国演义》的上映,一场有关“三国”的口水大战在网络和纸媒上展开,在天涯社区,一系列“顶”新三国和“拍”新三国的帖子,已形成一个风潮,有关曹操的政治取向;有关张飞的面部色彩;有关貂禅的死活;有关其中台词的雷霆指数。总之一句话,好久没有热闹可看的中国电视剧市场,因一部“新三国演义”的砸入,而又沸沸扬扬起来。
应该说这种热闹是必然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国》是一部永远不褪色的传奇,历经了近两千年的汰洗,加入了每一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趣味,并最终成为一个个颠破不灭的经典。
我发现,人们对“新三国”的最大不认同,就在于其对那些经典性的颠覆。试想,如果谁拍的三国,张飞没有黑脸,刘备变成成瘸子、关云长没有五绺长髯,会是什么样的后果?虽然“新三国”的口味还没有这么重,但它挑战上世纪八十年代央视拍的经典《三国演义》的目标却十分昭然。这样做的最大负面作用,便是批评者将央视老版当成一个尺度,这相当于用圆的标准来衡量方,不比不错,一比全错,而在众多的批评声音中,与旧版“如何如何不一样”,成为一个最重要的罪名。
这种批评方式是很奇怪的,而且是不属于对创意类文化产品的批评方式。试想,从三国到现在,历朝历代演绎和表现三国故事的方式,是融入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技术手段的。评书的三国、弹词的三国,各地不同语言风格的戏曲三国、连环画三国、广播剧三国、电视剧三国,进而到网络时代的三国。随着表现形式的不同,三国的人物和情节也如同一个黑洞一般,在吸收了来自不同时代的思想和技术养份之后,而自成一个生命体。如果我们完成一次穿越,到达真实的三国时代,我们会发现,真实的三国,也许并非如我们所看到的故事那样精彩纷呈、荡气回肠,特别是我们发现,无数令我们神往的英雄故事,是经后人移植加工甚至张冠李戴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大喊无趣和无聊的。
毕竟,历史与艺术作品的差异,远超越地球与火星的差异。而平面时代的艺术作品与网络时代的精神产品,其距离和差异也不会小于地球与月亮的距离。网络时代生成的人,已不习惯于单向度接受信息,而愿意将自己的智力,也加入到某件事的进程中,于是,我们便有了在游戏世界中披甲上阵,看着写着自己名字的旗帜,插到星罗旗布的英雄争霸图中;看着那些传说中高山仰止的英雄名将,为我们攻城掠地,建功立业。如果这些都太过于沉重,我们不妨轻松些,看看大话三国Fans,让那个头上顶着一坨屎的吕布,忧伤地唱“世上的女人那么多,却偏偏没人看上我……”,网络时代,已让三国变得如这个时代本身一样的“一切皆有可能”,而当我们对过个时代的这样一部电视剧面红耳赤的争论时,我们其实也忘记了许多原理性的东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我们的时代,甚至已容忍了曾轶可与凤姐,也大致应该容忍不同的人对三国的不同诠释。早在古代,便有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写了《反三国志演义》,在那本书里,作者凭着自己的道德观,演义出了刘备最终战胜群雄,三国归汉的大好YY结局。而这本书,虽没有大红,也终究没有绝迹。
当我们以我们的思想、见识和技术,往三国身上加入21世纪的DNA时,我们大致是自由的。只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在遥远的未来,我们后辈的儿孙们隔着岁月望过来的眼睛正盯着我们,别让他们太见笑了,应该是个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