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新闻人,不以监督火星人为已任
(2010-01-12 09:50: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这两天,我所在的成都市,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一网友到本市锦江区一家机关去办事,看到该单位食堂门口帖着的机关事务局的一张通告上称:从2010年1月4日起,早中晚饭实行“一元就餐制”。
这篇帖子在包括天涯成都版在内的网络论坛上帖出之后,反响异常激烈。1月7日,湖南的媒体率先将其引入传统媒体领域,并引起国内媒体铺天盖地的转载,第二天,国内主要媒体的评论版,无一例外地对此事发表了评论。从新华网、人民网到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数百家媒体对此发表了评论。其声势和影响度,大有去年“6.5公交车燃烧事件”和“11.13强拆事件”之后媒体轰轰烈烈跟踪评议的气势。
各式各样的媒体以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评论了这一事件。热心的网友,还把全国各地媒体发上出来的报道、评论和漫画集中起来,发成一个蔚为壮观的帖子,起了一个奇怪的标题《又一条在本地看不到却在全国媒体铺天盖地的新闻》,这个标题意味深长之处,有几点。细细拆分一下,有以下几个元素:“全国媒体铺天盖地的新闻”“在本地看不到”而且还是“又一条”。这能不能理解为网民对这种本土媒体对本地热点新闻习惯性失语的一种失望和反讽。
其实,这不是成都一地的现象。其实国内号称媒体发达的多个城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新闻记者们眼光都非常远大,都把注意力放到遥远的异地,把评论的焦点也扯到与本地老百姓不相干的大而空的话题上去。这就像古代哲人讽刺的那样:总远望着天边的星星,而忽略了脚下的泥坑。
这样的“远大”,是一种明哲保身的自我保护术。媒体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一切负面新闻报道,有的甚至根本不是负面报道,只是对问题的客观呈现和善意提醒,都会被放大成为负面新闻,被定向摘除。这样显然不能满足读者和观众对新闻,特别是对充满良知和正义感的舆论监督报道的需求。久去久来,必然会被受众所抛弃。市场的惩罚虽不如行政的处置来得快,但也不是每一个媒体掌门人都敢轻易忽视的。于是,报道外的的负面,把正义感和良知选择性地发泄到外地的负面事件中去。于是形成“新闻在别处”的奇异场面。大家都眼鼓鼓地盯着别人的城市,惟恐天下不乱地等待着。
这种交互的远视眼,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许多新闻,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天下人所知的。但这种传播方式本身,具有一种天然的缺陷,就是异地媒体对当地的事务的了解程度和采访资源以及采访成本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对许多问题的采访都是浅尝辄止,甚至发生误判误报的情况,这样的后果,便是遭到“失实”“编造”之类的反击,这显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还会让问题严重化,甚至推出无解的境地。新闻在这个时候,只成了添乱,而失去了帮忙的功能。
正是有了这种局面,许多新闻单位,对异地负面新闻,抱以审慎的态度,能不做,尽量不做,有的甚至矫枉过正。以我去年一次辞职的经历作为例子,我当时在一家城市晚报负责新闻评论版面,和当晚的值班领导就一篇异地新闻评论产生分歧,他坚持认定这是异地监督,而我认为不是。于是,发生争执。他非常激动地冲我吼:不要以为只有你一个人有正义感,我们都有,但你要搞清楚,这是我们的饭碗。
我不明白评论几千里之外一个县政府一项搞笑的文件,与正义感和饭碗有什么关系?但那天晚上,我一夜失眠了,在油煎般的十几个小时之的后,我决定放弃这个安闲得没有是非观的工作,开始长达半年多的漂泊。
我至今也书呆气且偏执地认为:一个好的媒体和好的新闻工作者,是不应该回避眼前的矛盾,而将眼光放到远不可及的地方。地球上的新闻人,不应该以监督火星人为已任。
前一篇:高铁与电线杆的“新闻性价比”PK
后一篇:北川中学少年割喉事件是个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