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与电线杆的“新闻性价比”PK
(2010-01-04 10:59: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12月29日,我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两起社会类新闻。其一,是在某条交通要道上有一根电线杆倒了,电力、通信等各相关部门的施工抢险队伍到现场之后,发现不是自己的,于是拖了近16个小时,最后才修理好。另一条新闻,是一个楼盘的业主,听闻规划中的高铁线路将从他们的楼盘背后穿过,于是举牌抗议,一度曾引起警方出动,维持现场秩序,场面非常热闹。
两件事情都在我所供职的天涯成都版以报料的形式得到了体现。从跟帖和讨论的热度来看,高铁的受关注度远远高于电线杆。因为前者是一新鲜事物,且有较强的冲突感,比街边随处可见的电线杆倒塌,更受网民的关注。特别是高铁附近楼盘的民众,也因各自利益立场不一样,都掺和到了辩论之中。因自家错过了线路,庆幸者有之,害怕被别人一闹,改道影响自家,担心者有之,大家从各自的利益角度,纷纷找出对自己有利的论据,吵得热火朝天。
我的一位年轻同事说:明天,各媒体肯定会跟进,此帖必火!
但我凭着一种本能说:此帖在网上火,但不会被传统媒体跟进。别看那些报纸电视台碾死一条狗都要做跟踪报道,但这个帖子绝对不会跟进。不仅不会,而且甚至一个字也不会体现。相反,倒是电线杆会火,所有媒体都会报道,而且还可能会配评论。
年轻同事和我就新闻的热度和可跟进性进行了讨论,刚从新闻系毕业的他说出的理论一套一套的,我们于是相约赌明天中午的盒饭,看看谁猜得对。我的信心来自于十几年新闻从业经验,而他的信心,来自于四年多对新闻理论的学习。
打赌的结果,是我第二天中午吃到了一顿免费的盒饭。小同事拿出在大学里学习的劲头,非得让我说出个做出判断的理论依据来。明明是一个必跟的大新闻,为什么却被一条小新闻抢了头条?
我硬着头皮做了分析:高铁新闻之所以没能PK赢电线杆,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大新闻,涉及的面很广,而且有冲突感,在岁末大家都需要安详的气氛之下,没人愿意去碰。
其二、两条新闻的背景不一样。电线杆是一个小矛盾,随着电线杆的重新立起来,就会得到圆满解决。而高铁的规划是个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需投入大规模精力去介入,而且还不一定能发出来的新闻,大家是不太愿意去跟进的。
其三、就是报道的对手是谁的问题。电线杆背后站的是企业,而高铁背后站的是行政职能部门,两者在对待负面报道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上,有本质的不同。
其四、多数媒体领导人会认为,提醒电线杆是帮忙,而报道人们对高铁的恐慌情绪是添乱。而事实上,科学地报道事实的真相,舒缓民众心理上的淤塞远重于解决一条道路的阻塞。但是,政府某些部门习惯性地捂盖子,对许多事采取“呈现就是冒犯”的态度本身,造就了媒体对许多真正的民生事件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永远是远视眼和小视眼,只看与本地无关的事情,只盯着小小的芝麻绿豆曝光。
其五、媒体选择报电线杆而不报高铁的另一个原因,是此事件也可以小小地做出舆论监督的架势,可以对电力、通讯等多个到场或未到场的企业,进行不点名的批评,甚至可以气宇轩昂地配上一篇批评工作作风之类的评论,以安慰读者和观众们渴望看到舆论监督报道的愿望。
我用以上话语,把那个年轻同事说得从点头到摇头,然后又点头。在我们结束这段谈话的时候,我感觉出他眼镜背后的迷茫。这让我虽然刚吃了一个免费盒饭,但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