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昨日下午,佛山市禅城实验高中对学生仪容展开检查,其中一项内容便是发型。据几名学生介绍,当天整个学校有过百名女生因头发太长被“强制放假剪头发”。大多数学生都老老实实地修剪了头发。但来自高三五班的32名女生却拒绝剪头发,最终,她们被校方作“停学”处理。昨日下午2时许,这32名女生,被拦在校门外无法进入。
这种事情其实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此前很多媒体都报道过类似的“留发不留人”的所谓校规,为什么某些学校的管理者,要和学生的头发过不去呢?头发的长短,真的和孩子的世界观、道德水准和学习成绩有关系吗?现在已是什么年代了,把学生当管制对象的所谓校规,是否还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这样的教育,如何培养出真正有独立健全人格和审美观的人呢?
连头发都不能让孩子作主的教育,我们还能指望教出什么人呢?
评论家朱少华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评论认为:“强剪”长发凸显学校“见识短”
他说:
学校给出的理由就是“统一学生发型,是为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倡团队精神”。这就让人更看不懂了,学校的颜色本来就是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这样的学校才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因为学校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这些青少年正处热爱生活,展示美丽,突出个性的年龄,让孩子们开心地学习、愉快地成长,这正是学校所追求的,更应该是学校应具备的形象。学校毕竟不是部队,对人的服饰发型有特殊的要求,现在却全把矛头对准女孩子的长头发了,一头飘逸的长头发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剪短了就能够提升形象了?如果是这样,把学校男生女生都剃成少林寺的光头,学校的形象岂不整齐划一、光芒四射?更有团队精神?
东方早报则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则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教育跟头发长短何干
他说: 多少年来,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特别容易遭遇来自某些大人物的管束和制裁。尽管这种管束和制裁,每每带有特别冠冕堂皇的道德借口,比如有伤风化,比如加强青少年道德约束等等。但说到底,无非是这些大人物看不顺眼,而这个不顺眼,则是某种阴暗心理的折射。看起来是为了管束年轻人,不让他们变坏,其实就是九斤老太,总是感觉今不如昔。自己当年被管过,不舒服过,现在也不能让年轻人舒服了。既然今不如昔,那么自己有权,就要折腾一下年轻人,好显示一下自己莫须有的优越。在这种管束中,被管束者,实际上是被看成“物”,其人格、爱好,根本没人在意。奇怪的是,这样的事,居然总是发生在教育界。不知道这些所谓的教育者,到底是打算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还是只会听话的羔羊?我想,很多校长,肯定特别喜欢后者。
重庆时报从这件事情中,看出了公民意识的问题,他们的评论标题是:公民意识匮乏下的头发长被赶出校门
作者王石川说: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地方。但反观现实,一些学校不仅自身缺乏公民意识,对上是臣民意识,对下则是君主心态,对待学生更是简单粗暴,在推行校规时习惯发号施令,不顾及学生感受。也因此,类似学生拒剪头发而被拒校门之外的案例还不在少数———此前,某地一女生因上课玩头发被老师训斥后顶了嘴,班主任竟一怒之下罚全班同学下跪。
事实上,公民意识首先是权利意识,而不是学习意识。但在一个专断的学校,学生即便有一点公民意识又能如何?除了头破血流,便是吃尽苦头。禅城实验高中这32名女生,不正因为拒剪头发,而被校方作“停学”处理吗?而对一个缺乏公民意识的学校来说,除了采取粗暴的手段驯服学生,还能有什么好的办法,真正学会教育学生呢?
南方网的评论作者毕舸,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审视了这个问题,认为:现在已到了全面审视校规合法性之时
他说:校规作为高等学校管理学生的主要工具,既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必要手段,但这并不能成为校规凌驾于学生权利及法律法规之上的合法性基础。就像学校总是要求学生们服从校规一样,校规必须严格遵循法治化与程序化的审核路径。校规脱胎于教育部有关行政规定及赋予权限,但我们还要追溯合法性源头——— 教育部有关行政规定及赋予权限,同样要接受上位法约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头发长度的细节规定,是否符合相关法律精神,有否通过充分的专家论证以说明其理性依据,并且接受民意检验获得民众支持,到现在都是个未知数。
中学女生因为留长发被赶出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法律精神也被驱逐,现在已到了全面审视校规合法性之时。
(结语)
拒不剪发的那32名女生与其说是捍卫自己的长发,不如说是捍卫自己平等说话的权利。校方对学生意见的忽视势必在一定的时候遭到学生的情绪报复。当然这不仅仅是不满情绪的宣泄,更是学生对自身合理利益的维护。师者无疑是教育人的角色,但在平日里学生与老师理应是平等的。在一言堂的学校里,老师会给学生怎样的言传与身教?当学生迫于校方的强势减去自己的长发,落地的分明是素质教育中关于人之主体的起码尊重!实际上,一所学校的向上、健康的精神,不是看学生们的头发长短,衣服款式是否统一,孩子们是否乖乖听话,不越“雷池”半步,而是看学生们是否具有独立表达、独立思考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对孩子们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推助,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题中要义。
前一篇:四川民工荒是真问题还是个伪命题?
后一篇:40万是否是新的矿难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