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的电影院就这样消失了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辽宁抚顺市民王文是个电影迷,每当有大片、新片上映时,他便开车到沈阳观看。不只抚顺,除了沈阳、大连、鞍山几个大城市,辽宁其他11个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看电影难的问题。如今在抚顺,没有一个专业放映场所。民营经济最发达的营口市,唯一的一家电影院现在只做会议用途,锦州市区人口90万,全市只有工人文化宫一个正规影院放映电影,最近有关方面投资重新装修后,改为将场地出租,不再放映电影。而在上世纪80年代,辽宁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六七家公共电影院。( 2009年05月14日《人民日报》 )
这篇报道,其实是全国各地中小城市电影院的一个缩影。如果做更大范围的调查,其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像艘正在慢慢下滑的沉船一样,大家怀着既忧虑又无奈的心境,看着它缓慢而执著地向下沉着。
曾几何时,就像《天堂电影院》里的情节那样,每座中小城市的电影院,几乎就是该地的文化中心,最热闹的区域大抵与之有关,而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在少年时代都把当电影院守门人作为人生最高理想。那时的电影院是何等的风光啊!
随着免费的电视发展,许多中老人渐渐远离了收费的电影院。随着娱乐选择的增多,以及网络和影碟的出现等原因,更多的年轻人也远离了电影院。特别是近些年,一些电影业界人士从骨子里生发出的要把电影做成高档消费的理念,则更是把电影院,导向了目标受众更集中的大城市。而一些地方实行的院线垄断式的供片模式,也让中小城市沦为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盲点。于是就出现了N多条院线在大城市扎堆肉搏,而中小城市的版图上,渐渐看不到电影院的影子。
曾经,有电影界人士发现了把电影做成高端消费的弊端,掀起过“10元”甚至“5元”看电影的风潮,但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更多的经营者,不太喜欢这种“薄利多销”的烦事,这样的做法,经营总的体量并没有增加多少,但工作量却增加了上去。
让中小城市的电影院走向衰亡,有几个因素,其一是大环境造成的不景气局面;其二是因为不景气而不敢有人投入硬件建设;其三是影片的供应上,永远只有二轮甚至三轮,这让本地仅存的可以承担“高消费”电影的条件较好的受众,只有开车到去大城市消费。
如果在经营权、投资、供片渠道以及营利模式上没有新的思路和措施,中小城市电影院消失势不可免。但中小城市的观众,有许多还是需要看电影的,但当他们面对相当于几天生活费的电影票价时,他们会本能地选择更经济的娱乐方式。
好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上,让人不看会抱憾终生的电影并不多!
前一篇:“八星级”背后的谣言与真实
后一篇:做个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