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曾颖眼中的世界
曾颖眼中的世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497
  • 关注人气:73,2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表姚牧云抄袭作品的杂志和编辑并不无辜

(2008-07-14 08:59: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闻评论
沸沸扬扬的姚牧云抄袭事件有了新进展,这位因抄袭白先勇和杜拉斯等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国内数十家杂志发表并多次获奖而出名的17岁女孩子向采访她的成都晚报记者薛铃发去一封信,表示了自己的深深的悔意和自责,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在最初发起争论的天涯论坛和其它一些网站上引起激烈反响,一些人认为她的忏悔和自责是真诚的,应该原谅,毕竟她只是个高二的学生,今后的路还很长。而另一群人则认为,她的道歉信,只提到记者的报刊杂志的编辑,而丝毫没有提到被侵权的作者和读者,诚意不够,且自辩成分多于忏悔,表示不能接受。
  在这两派意见之外,笔者还有第三种意见,在这起性质恶劣的严重抄袭事件中,我们不应该仅仅把批判和打击的力点,全数放在这个小孩子及其她的父亲身上。而应该看到,在当下的出版和发行体系中值得检讨和反思的东西,我甚至认为,在这起事件中,最应该写检讨和表示忏悔的,是那些自认为是无辜受骗者,并跳出来喊打喊杀的出版机构:几十家文学类刊物中吃文学饭吃得牙齿都黄了的编辑们,几乎没有人认识白先勇和杜拉斯,如果说因为阅读兴趣和所关注学科不同,不可能所有人都认识这些大家,但如此整齐划一的“不认识”出现在文学类刊物的编辑中,却是不可原谅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浅层次说是一个学风和见识的问题,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当下我们的文学出版界特别是青少年文学出版界的浮躁空气使然。遍观近年来中国出版市场流行的热门读物和作者,你会看出,某些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把出版只当成了一种捞钱的游戏,而把出版业本应该承担的传播知识和文化信息的担当不断弱化。为了赚钱,他们不断地批量制造有“卖点”和“人气”的明星作者,而这些东西,多数与作者的文字和思想无关,而追逐的全是与文字本身无涉的东西。于是,我们从市面上可以看到大量的青春偶像人气作家,这些孩子,像那些只有脸旦和搞怪举止而没有作品的偶像派歌手一样,如果说后者是用脸旦在唱歌的话,前者则是在用噱头和其它与文字无关的东西在写作。他们像工业化时候的母鸡一样,在流水线上机械地生产着与真性情无关的商品文字。书店和孩子们的书包里,就大量充斥着这样的东西,我不敢说全是垃圾,但至少像孩子们平常吃的垃圾食品,营养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为了制造和批量生产这种产品,人气是必不可少的,而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人物,是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出版商们总是能从这些孩子身上寻找到有商业价值的“炒点”,要么是拿孩子的相貌说事,要么拿孩子的身世说事,更多的,就是拿孩子的年龄说事,这样做,既满足公众对神童的猎奇心态,又能取得读者的年龄认同。“八0后”神童作家现已长大成人,“九0后”神童也渐成市场主流,而“二十一世纪后”也开始被拔苗助长地拎了出来,偶尔从新闻中时不时看到的6岁写长篇7岁出书的超级神童们,难道不是一种功利性出版业生产出的奇观吗?而十七八岁就著作等身的“老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问题则完全超出了许多人的常识。但许多出版人,却相信这样的人间奇迹,就像相信“只有聪明人才能看见的布”一样。
  回到姚牧云事件,姚在抄袭事件中应负主要责任,是自不必说的,但那些把精力和时间只放在商业利益上,渴望生产出神童和超级人气名星的“老师们”也有不可估量的责任,正是因为他们过强的扶持心态和过弱的业务水平,造成了姚的悲剧。试想,如果在最初的抄袭被发现并被警告和提醒之后,后面还会不会有长达两年纵横数十家媒体的闹剧(或)悲剧发生?虽然此前也有因抄袭拒不认错,而仍能驰骋于市场上的猛例,但那样的脸皮厚度和运气,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因此,我认为,造成姚牧云这个不懂事孩子犯下巨大错误的,还有一群懂事的大人。他们当前要做的,不是教训和指责,而是反思和忏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