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间记事(江湖小人物的故事) |
在成都,一提李小龙这个名字,10个人中至少有6个不会想起那个发明截拳道,蜚声海内外,代表华人形象的武术巨星,而是想起另一个人,这个人长期穿一件旧军装,偶尔会在T恤衫上打个领带,或背一把大关刀四处找人比武招亲的莽撞男子。此人先前还有一个大号叫“癣王”,是成都各城区墙上那些牛皮癣歪广告的主要生产者之一。与别的牛皮癣制造者打死不留真名的性格不同,李小龙颇有几个江湖好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豪侠意味,每次写完牛皮癣之后,都不忘在后面呈宝塔状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李在上,小龙在下,几个魏碑体字写得颇有几分嚣张的味道。为此,他也没有少受过处理,将他从大海一样渺茫的几百万人中揪出来的不是城管人员也不是警察,而是几个新出道想干出点成绩的年轻记者,他们经过明查暗访,终于将李小龙揪到了镜头前。
说媒体费了多大力气找李小龙,显得有点严重了些。事实上,李小龙对媒体的渴望,并不弱于媒体想找到他的愿望。在这种你情我愿的拍合中,李小龙这个其貌不扬严格说起来有点丑,有时劈叉还会把裤裆扯脱线缝的光头男子就堂而皇之地成为成都众多电视台和报纸的新闻主角,以至于在互联网上,“李小龙”这三个字的搜索结果中,有不小的份额属于他。
他最初上新闻,完全是以负面形象登场的。“全城围剿李小龙,嚣张癣王昨日落网”这个标题成为李小龙终生都感觉耻辱的一个处女秀。之后,“迎接创建卫生城市,癣王改行当武术教练”,这条新闻的出台,功劳主要在记者身上,但李小龙作为反面转向正面的典型,配合得很好,表演也很到位。再接下来,改行后的李小龙要想比武招亲,并开始设擂台。而在媒体记者的耐心开导和引诱下,从不上网的他口中竟吼出了想娶芙蓉姐姐为妻的豪言壮语。至此,小龙哥已经由负面人物,成功转型成为一个喜剧人物,也不再费心等记者翻箱倒柜去找他,他口袋中有一大摞各种媒体记者的名片,根据关系的亲疏和心情的好坏,不定期向媒体报料。而且,媒体记者们也总在新闻清淡的时候想起他,有时甚至给他提供情报,让他参与某项选秀或比武活动,再没新闻的地方,只要他一出现便是新闻。
常看成都报纸电视的人,不费太大力气,就会看到他的身影,比武大会,他倒吊在树上要与武林高手们单挑;好男儿海选,他穿一身白衣服像白布包根铁棒锤般惊得评委花容失色;三八妇女节,他戴个假胸罩穿身粉红低胸装向全市妇女同胞问好;七夕,他举着“东方第一才子”的牌子,在天桥上征婚……
像许多名人一样,在久不出新闻的时候,他也会寂寞得摩拳擦掌想找些新闻。他曾徒手捉过两个偷车贼,后来又抓到过骚扰小女孩的坏人。但后一个案子,因涉嫌报假案被派出所传讯,他在录完口供后,觉得对自己不利,又把笔录撕了吞进肚里,被处以治安拘留7天,他出来后很生气,曾打电话要找报道此事的“美女蛇”记者拼命,后又觉得媒体报他的新闻以负面为主,而通知多家报社和电视台,说自己将以跳楼证明自己的清白。
李小龙已具备网络时代明星们所应有的所有潜质,而他至今也没有他的偶像“芙蓉姐姐”和“天仙妹妹”红的原因,也许是时运不济。但好在已有人替他鸣不平了,一家网络电视台已于4月12日与他签下合同并预支100元工资,要将他打造成为比“芙蓉姐姐”还出名的网络红人,李小龙觉得一切像梦一样,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决定投桃报李,好好为网络电视台扎起,他向经理表决心时的语言也完全是李氏风格的,他说:从现在起,你喊我砍哪个,我就砍哪个!
从平面到网络,李小龙的新闻之路,又朝前迈了巨大的一步。由他为主演的不知让人该哭还是笑的所谓新闻,将随着传播工具的升级,而向更远更广的领域蔓延开去。作为成都新闻人的一分子,我不知该为这样一个好消息高兴还是悲哀?
前一篇:故乡已是回不去的异乡
后一篇:涨息使房奴像热锅里的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