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间记事(江湖小人物的故事) |
近年来,在成都活跃着一群14至20岁左右的流浪青少年,他们自称“幺儿帮”,主要活动在春熙路、九龙广场、火车北站和红花堰等外来人口集中的区域。他们或偷窃商铺的货物,飞车夺包或抢路人首饰,或操纵流浪儿卖花乞讨。有时也会做做“正行”,帮商家催款或押运货物。他们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像灰尘一样微不足道。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有多少人?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的强大凶恶?
笔者经过近半年的调查和追踪,和其中的成员有了些接触,虽然碍于种种原因,难于全面揭开“幺儿帮”的所有面纱。但通过采访其中一些成员,剖析组成“幺儿帮”的一个个具体的分子,也多少能够看出这个所谓的“帮”的DNA来。
故事一:有一种童年叫流浪
如果按等级分的话,我最初接触到的幺儿帮成员“小三通”便是级别最低的小幺儿,仅比街上散落着的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们高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差异使他可以穿上干净的西服,并保证三餐可以吃饱——这其实是很多流浪儿的理想。许多流浪儿做梦都在想满14岁,进而成为“幺儿帮”成员,如果不满岁数,则永远只能当普通群众,成为受小幺儿们驱使的工具和欺负对象。
“小三通”原先也是流浪儿。他说自己对童年惟一的记忆便是流浪。他出生于四川宜宾,4岁时,父亲在一次矿难中受伤瘫痪,母亲带着工伤赔偿款悄悄溜了。卧病在床的父亲便将对母亲的所有愤怒和仇恨发泄在他身上,对他非打即骂。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他终于忍受不了了,躲上村支书拉货的车到了成都,在火车北站捡泔水中的馒头和别人吃剩的盒饭吃,晚上就睡在候车大厅里。
后来,候车大厅必须凭票才能进了,他无处可去,又遇上了另外一些和他一样因这样那样原因离家出走的流浪儿,他们互通信息,知道在九龙广场还生活着一批流浪儿,他们替人开车门或刷皮鞋为生,挣钱凑在一起可以租房,于是就到了九龙广场。
在九龙广场,他们果真找到了传说中那帮孩子,他们一起开车门,刷皮鞋或捡垃圾,每天能挣到几元钱,除了能买几个馒头充饥外,还可以在民工旅馆里住宿,这里一个房间只要15元,六七个孩子合租一间横排着睡在床上,头和脚都露在外面,场面极为壮观。
在九龙广场,他们先后遇到过“幺儿帮”的人,有的让他们去卖花,有的让他们去发广告单或派送订票名片,通常是发一上午,给一个盒饭。虽然觉得有点吃亏,但通常还是不敢不去。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幺儿大多都有刀子,而且长期宣称自己未满18岁,杀死人不判死刑。这让许多老江湖都很怵他们。
“幺儿帮”有时会在流浪儿中发展成员。但至少要14岁,或至少长得像14岁的样子。流浪儿们大多羡慕被“发展”了的同伴们,被发展就意味着吃住有保障、有手机和漂亮衣服,还可以上网玩游戏甚至泡妞。但这一切需要用什么去交换却是不清楚的。
“小三通”被发展成小幺儿不久,便跟着另一个大幺儿去抢一个女孩子的耳环。女孩子尖声大叫,引来执勤的治保队员,对方拿着塑料警棍追得他们尿都跑出来了,最后,大幺儿被抓,但不久就放出来了,因为他年纪不大,而且抢的东西又轻,“处”不起。
经过这次惊吓,“小三通”很久没敢再出去混。其间,他甚至有了回家的心思,参加了一家报社组织的“送流浪儿回家”活动。但在报社派专车浩浩荡荡把他送回只还剩四面墙和奄奄一息的父亲的家时,他又恐慌了,并偷偷逃回成都。当天,报纸上正好登着他被送回家的照片。
后来,那个带他的大幺儿说:怕啥?吃鱼还要被刺卡呢?之所以被抓,是因为咱们学艺还不精。把手艺练好就没事了!
他对大幺儿的话半信半疑,但最终还是回去当了小幺儿,因为这样至少可以让他不流浪。他实在不想体会那种滋味了!
前一篇:我为什么要写《天宫足球演义》
后一篇:流浪儿团伙幺儿帮的故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