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南欧三国游(二十二)世界遗产二古城

标签:
旅行自驾托莱多阿维拉科卡城堡 |
北非南欧三国游(二十二)世界遗产二古城
D35,11.13:托莱多Citywalk,太阳门、光明耶稣清真寺、圣血门、阿尔卡萨尔城堡、主教座堂、工坊。开车环城,在圣马丁桥、城南观景台、阿尔坎特拉桥停留游览。从托莱多到阿维拉,全程140公里,约2.5小时。住古城内民宿,傍晚去阿维拉四柱观景台,采购自炊。
于1986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托莱多,是这样介绍的:托莱多城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曾先后是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城市,西哥特王国的首都,科尔多瓦酋长国的要塞,基督教国家和摩尔人战斗的前线,以及公元十六世纪查尔斯五世统治时期的最高权力临时所在地。托莱多城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同一种环境中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产生多种文明的主要原因是三种主要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存在。
托莱多古城之内
早晨,这座城市还没完全醒来,我们便开始解锁这座千年古城……
离我们住处不远,是被称作为太阳门的古城门,这是古城的标志性城门。之所以称它为太阳门,据说一是由于城门上的徽记有过太阳和月亮;二是因为这座城门位居零度子午线上,无论日出日落阳光总会投射到城门上。

走进太阳门,里面是一座规模不大但造型古朴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阿拉伯人曾经征服过的见证,后来被改建成了教堂,并且还有了一个体现宗教大和谐的名号“光明耶稣清真寺”,可惜没能进去看看耶稣是怎样清真的。
从外面来看,马蹄形拱饰跟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所见倒是有些相似。

我们在狭窄的街道、石头巷道里绕来绕去。两侧都是年代已久的老屋,其砖石建筑都有着久经岁月的沧桑外表。
墙角的一尊“基督受难像”,提醒了我们,貌似进入了犹太社区。

在这依山而建的山城,道路窄且弯道多。但见所有开车人都不急不躁,井然有序,所有的行路人不恼不怒,彬彬有礼,一幅很友善很温馨的场面。

建筑在山上的托莱多古城,街巷的走向很不规整,忽高忽低左拐右弯。若没有谷歌引领,恐怕就要迷失在托莱多的古老当中。

我们没有迷路,我们不会迷路。穿过历史悠久的苏克德贝尔广场,来到了“圣血门”,站在了门洞下的塞万提斯塑像旁。附近还有免费参观的“圣十字博物馆”,只是没到开门时间。

再往南就是呈四方形的阿尔卡萨尔城堡。这座城堡的四个角上都有尖顶的塔楼,是托莱多最高的建筑。由于大大小小的窗户很多,看上去并不像城堡。据介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内战中,这里发生过激烈顽强的对抗。

去城堡西南方向的主教座堂,要经过错综复杂的几条巷道。好在那高耸的尖顶,总能出现在巷道的那一端,使我们前进的大方向始终正确。

“街溜子”们终于转到了一个大广场上,旁边就是市政厅,所以这一广场叫作市政厅广场。

托莱多规模最大的主教座堂的正门,在市政厅广场的东侧,其建筑形态混合了哥特、文艺复兴甚至摩尔,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时代更迭,统治者变迁的真实风格。

可无论是怎样的“形式”,教堂正立面上的石雕还是令人咂舌赞美。

正门拱尖上,端坐着十三人,那是将“最后的晚餐”以石雕艺术形式的呈现。再仔细看去,最右边犹大手里紧紧攥住的钱袋还清晰可见。

在古城的漫步中,所经过的教堂可真是多。虽然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各有不同,可是精致的外观非常完好,这里是国家宝藏,是信众们的精神寄托场所,没有理由也没有人去破坏。


路过一间手工艺作坊便进去看看,工作室的台子上全是我俩熟悉的工具,只不过这是袖珍型的。一位老师傅正在进行首饰的镶嵌,用小锤子敲凿出合适的形状,完成一件纯手工制作的首饰。
旁边的房间进行销售,“西化”的工艺品摆放陈列着(不知道会不会来自义乌)。

继续漫步古城,并没有刻意寻找“景点”,只是随意走走随性逛逛。遇见长相特别的建筑,会停下脚步领略欣赏,街头巷尾有趣的场景,也会评头论足一番。


托莱多古城的韵味,除了那些宏大规模的建筑之外,就算在窄街深巷里,也能感到这座城市前世今生的变化和遗存。

由于所住的民宿要在12时之前退房,因此并没有将城里的内容一一看完,什么修道院、犹太教堂、白色教堂等等都放弃了。

古城之外
我们的小车从比萨格拉门出来,过了塔霍河后,沿着河边的公路往南。路上有多个观赏托莱多古城整体风貌的最好位置。

同时,这条路上还有两座通往托莱多城区的重要古桥。一座是圣马丁桥,是出城往西的唯一通道。


圣马丁古石桥的两端都有高大的城楼,当年一定是重兵把守了这一要道。过了圣马丁桥后有厚实的城墙,可以看到远处高岗上的圣胡安皇家修道院。

离开圣马丁桥,沿着蜿蜒在塔霍河南岸山腰处的公路往东,景随车移,心随景动。托莱多古城的风貌尽现眼前。

公路旁修建有三、四处观景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视角的托莱多。

在一处观景台上,看到了最完整的托莱多古城。虽然塔霍河被绿植遮挡,而对面从山顶铺展下来的古城却是一览无遗。

感觉最上镜的,是托莱多老城区东部的一片。近处有塔霍河水被低坝拦截形成的哗哗跌水,远处最高处有教堂塔楼,加上塔霍河弯曲的河道,便构成了峰回路转水绕山环的古城风光。

沿着河边行车,天高地阔的“大片”风光固然养眼,秋色斑斓中的小场景,同样让人沉浸其间。

被塔霍河水环绕了三面的托莱多城,西侧有圣马丁桥,而在东侧则是阿尔坎特拉桥,这是第二座通往托莱多城区的重要古桥。

与圣马丁桥不同的是,临近马路的阿尔坎特拉桥一端不是塔楼,而是一座漂亮的门楼。

走到桥的另一端,是下有门洞上有垛台的塔楼。足有四层楼高的塔楼,利用四周的垛口墙,也足以震慑敢于通过仅4米宽桥面的来犯之敌。

阿尔坎特拉桥所处的位置,河面不宽,所以只是单拱石桥。

塔霍河在阿尔坎特拉桥的上游两侧,地势相对平缓。托莱多古城外的新城,便铺展在这里。

玩过这里,我们就结束了在托莱多的游览,接着要去下一座古城。
从托莱多往西北方向,需要行驶约180公里,到阿维拉古城。
阿维拉城外
傍晚时分,来到了阿维拉古城。我们入住的民宿大门旁,有大幅古代骑士画像,古城的魅力意味深长。

寻找停车点时,转了一圈,发现城墙内竟无处可停,只能将车子停放在城墙之外。
歪打正着,正好借机欣赏了阿维拉城墙的妙处。

也算看过古今中外的很多城墙了,可是长成眼前这道城墙的模样还真没见过。阿维拉城墙的最特别之处,就是那一座座凸出在城墙墙体之外的敌台。
虽然,很多城墙都有敌台(也称为“马面”),但是阿维拉城墙的敌台特别密集,大约每隔25米就设立一座,也许是为了在长10米宽6米的敌台上容纳更多的士兵,去弥补城墙厚度只有1.5米的先天不足。
阿维拉城墙的敌台,还特意建成突出的圆弧形,如此没有90°直角的敌台,也会更加的坚固和均衡。

无论阿维拉城墙是怎样固若金汤,还是需要上帝的恩典,借助十字架的神圣之力,使守城官兵内心更加强大。

无论城墙是怎样的庇护过城市,可总是离不开征伐、困守以及战火,远不如被西斜阳光照耀中的和平景色好看。


时间到了下午5时,我们来到古城西北处的观景台。因为观景台上有四根柱子制成的一个正方形框子,就被称为有柱无盖“四柱亭”。

站在“四柱亭”处,阿维拉古城全景在眼前呈现,这座城池毫无高层建筑,只有那道2.5公里长的城墙特别醒目。时间正好是落日时分,夕阳辉映着古城,那城墙上突出的敌台明暗相间,也使得城墙变得生动起来。

D36,11.14:阿维拉Citywalk,圣比森特教堂、旧圣多默教堂、萨尔瓦多大教堂、圣特蕾莎广场、城墙、圣徒广场、圣特蕾莎女修道院、波伦蒂洛斯宫军事博物馆、市政广场。从阿维拉到科卡,77公里,游览科卡城堡。
阿维拉在1985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在相关的介绍中作了这样的评价:为了保卫西班牙领土,抵抗摩尔人的入侵,西班牙于十一世纪修建了阿维拉城,这是一处“圣人和石头之城”,圣人特蕾莎在这里出生,宗教大裁判长托尔克马达埋葬于斯。阿维拉城仍保持了中世纪的古朴风貌,这些从它的哥特式教堂和其防御工事可见一班,教堂的形式纯正完美,防御工事由82个半圆型塔楼和9个城门组成,是西班牙境内最完整的城堡。
漫步阿维拉
由于本次旅行所剩时间不多,而在我们的计划中,还有三处地点要前往,所以又是早晨8时就出了门。这时,城市一片寂静,初升的阳光刚刚跃上城门的顶端。

出了这座城门,就看到了圣比森特教堂。据介绍,阿维拉古城之外的教堂就有十座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之中。

在看过了N多的教堂之后,我们已不再是挨个打卡教堂,而是有选择地看些有特别之处的教堂。
据介绍,建于十二世纪的阿维拉萨尔瓦多大教堂是西班牙的第一座哥特式教堂。

多亏出来的早,萨尔瓦多大教堂正开门迎客,因而有充足时间观赏。

唱诗班的深红色座椅上,是满满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

随处可见难度更大的石材雕刻,浮雕、圆雕、透雕等等手工技艺,将各种圣经故事、宗教题材一一呈现,令人叹为观止。

主祭坛的背屏上,一格格的壁画描绘出伟大耶稣的光辉事迹。

教堂里很多精致精美作品,与其他教堂里的大体相同。我们在萨尔瓦多大教堂,发现了特别之处,那就是建筑所用的石材构建,纯天然的石材斑纹是任何人工所无法企及的。

于是,我们在这里欣赏了天然之美和人工之美,二者融为一体,给了我们特别奇妙的艺术享受。

出了教堂继续沿着城墙走,在古城的东南城门的城墙跟前,有一座圣特蕾莎广场,还有一尊圣特蕾莎洁白的大理石雕像。作为出生在阿维拉的圣徒,圣特蕾莎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城门的入口处,发现了一个镶嵌在地上的铜制贝壳。代表“朝圣之路”的标志出现在这里,说明阿维拉在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绕过古城墙的东南角。

来到了古城的南门。

沿着城墙外围走,在避开城市密集房屋的同时,还可欣赏斑斓的秋色,一景一物,衬托秋色秋香的造型。

从南城门进入后,便是圣特蕾莎修道院。这里原先是圣特蕾莎修女的故居,于1636年在其原址上修建而成为现在的模样。
原本是凡人的特蕾莎女士,1515年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贵族家庭,她20岁时进入修道院,潜心苦修专心祈祷终于成为了圣徒。

据介绍,圣特蕾莎除了是西班牙的守护神之一,她还是室内装潢师的守护神。
难怪在圣特蕾莎修道院的正殿里,我们看到了有别于其他的装潢风格。

就连据称是圣特蕾莎居住的房间里,也布满了各种装潢元素,暗色调卧室里出现的红色卧榻极其引人注目。

也许,就在这张卧榻上,她梦见一位天使用代表上帝之爱的箭穿入她心。于是她在笔记中写道:我感到这支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像在抽我的心……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让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
根据这样的说法,雕塑家贝尼尼完成了一件作品《圣特蕾莎的狂喜》。(照片取自网上)

科卡城堡
继续前行,下一个目标是塞哥维亚,往东北方向只需行驶65公里。不过,我们看上了正北方向77公里处的科卡小镇,那里有一座城堡——科卡城堡。
这次旅行途中,我们看得最多的是教堂,其次就是城堡。从摩洛哥的夯土城堡到葡萄牙的垒石城堡,再到西班牙的科卡城堡。有的布局很大像个小镇,有的又极小只能驻扎小部队。
最初看到科卡城堡的照片,便认定哪怕是绕路也要专门前往,因为这座城堡的造型实在很经典。
科卡地属塞哥维亚,科卡城堡始建于1453年,由于它的深沟高塔,由于它的造型丰富,甚至由于它在蓝天下的红色砖块,成为西班牙最宏伟的城堡之一,被宣布为国家历史地标。

城堡有密集垛口和凸出敌台的砖砌垛台,四周有很深很宽的护城河。虽然眼前的深沟里满是野草,失去了碧水环绕的倒影,可是一目了然的深度和宽度,依然能让人感到城堡坚固的防御。

更为称奇的是科卡城堡拥有密布的射击孔。试想,中世纪后期建成的这座古堡,能超出冷兵器战争的思维,将当时最先进的火药兵器应用在城堡的建筑中,有着怎样的超前意识。
只是感觉,这红砖垒砌城堡,恐怕在炮轰中难以持久。

整座城堡只有一道双拱桥跨越过深沟,将城堡与外界连接。

卵石铺成的桥面,承载了无数士兵行走的足迹,见证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

真正的城堡入口,并非正对着桥,而是在转过一个弯后的隐秘角落里。有两扇厚重木门,还有可以垂直落下的铁栅栏。

这座外形看上去四方的城堡内部,并非简单设计,楼层忽高忽低,巷道交错布局,一条仅供单人通过的螺旋楼梯,便将一座堡垒分割成上下四层。

在城堡里绕来绕去转来转去后,终于摆脱了迷宫登上了城堡的最高处。

在顶层平台(又称垛台)的周围,是如同盾牌一般的垛口。带有斜角垛口,既能增加作战(出击)面积,又能有效保护守卫士兵安全。
当年,作为士兵们瞭望、攻击、作战之用。
现在,我们站在这里眺望四周风景。

为了体验当年士兵的防御战斗,老毕躺平在垛口的射击孔下,亲自体验了一回。虽然姿势很到位,可是手无寸铁的他,举起的只能是手机。

毕竟南欧古老的历史距离我们太过于遥远,还是站直了看看风光更好。近处是下方的城堡内部,方正的庭院有回廊,站在那里就会觉得距离战斗很远。

从前的科卡城堡,一面靠近古镇,另外的三面全是林木葱郁。眼下的大片森林中,有了秋天的韵味。

城堡的东面朝向科卡古镇,这个古镇曾经有城墙环绕,并一直延伸到城堡。

在科卡城堡上上下下转了几圈之后,便来到科卡古镇的城墙。当年曾经环绕科卡镇的城墙,如今只剩下长约百米的一段。

在这段科卡城墙遗迹中,城门显得很厚实,城墙却很单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