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南欧三国游(二十)格拉纳达的一天

标签:
旅行自驾马拉加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 |
北非南欧三国游(二十)格拉纳达的一天
D32,11.10:从格拉纳达到马拉加,来回295公里,约3小时。在马拉加游览古罗马圆形剧场、阿尔卡萨瓦城堡、主教座堂、地中海沿岸。下午17:00游览阿尔罕布拉宫。
马拉加
由于阿尔罕布拉宫的预约时间是下午5点,所以得找个没去过的地方打发大半天时间,于是翻开LP《西班牙》,扒出了马拉加。这是一个距离格拉纳达只有120公里且范围不大的海岸城市,这里是毕加索的家乡,有古罗马遗迹、古城堡、古教堂。
因为自驾就有任性的可能,一脚油门一把方向盘,立马出发。前往马拉加途中,翻越了一座千余米高的马拉加山。

车行一个多小时后,到达马拉加城区。停好车以后,便开始了特种兵行动。
马拉加是西班牙南部的地中海港口城市,由于地处“阳光海岸”,一年中大多时间都是晴空万里,属于游客颇多的旅游度假胜地。

罗马剧场
只走了不到200米,就看到了建于一世纪的古罗马剧场遗址。
这是1951年被出土发掘的古老遗址,基本完好的保留了半圆形的剧场形态。

古罗马剧场的背后,是一座被城墙包围的城堡。高高城墙根下,便是那更古老的年代,修整成阶梯状的多排观众看台。

局部修复以后,弧形的中心是昔日表演的舞台。可惜舞台缺损太多,无法重现当年的模样。

阿尔卡萨瓦城堡
上面提到,古罗马剧场的后方是一座城堡,那就是建在山脊线上的阿尔卡萨瓦城堡,分别有上城堡和下城堡。
上城堡主要用于军事,有堡垒和瞭望塔。下城堡则用于生活,有花园和宫殿。
阿尔卡萨瓦城堡的入口处,紧挨着古罗马剧场。

并不宽阔的城门,两边各有一座高耸的塔楼扼守。依山而建的城门洞,需要拐一个90°的弯才能进入。

外观看上去森严壁垒的城堡,里面却是绿意盎然,锦簇的花团在绿叶的包裹中显得尤为鲜艳。

古老和新绿,就这样千年相依,交错在渺渺时空。

遍植绿树的城堡里,还种起了果树,黄橙橙的果实缀满枝头。

在这座建于十一世纪的宫殿式城堡里,随处可见穆斯林建筑风格。带有阿拉伯风情的门廊、楼阁、花园和庭院,在面积不算大的山脊城堡里穿插交替。

走进马蹄形、花瓣形的门洞,好像走进了昔日的阿拉伯时光,强烈的新鲜感和穿越感,不时被身边一拨拨游客所打断。

站在城堡上,俯看下方的港湾和远方的地中海。一艘很大的豪华游轮停靠在码头上,马拉加也成了沿地中海巡回游轮停靠的一站。

当年摩尔人建起的阿尔卡萨瓦城堡,曾经有三道城墙来护卫。在更换了主人之后,又变成总督入住的马拉加城堡。

在城墙的下方,有一条道路蜿蜒着通往远处更高的山顶。那里还有一座希布拉尔法罗城堡,是八世纪时拉曼一世所建造。

继续上山去希布拉尔法罗城堡,可能会影响我们下午的活动,于是转向城堡山下的城区。那座耸立的尖顶塔楼,泛着红色的石头教堂,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主教座堂
始建于十六世纪的马拉加主教座堂,建在原先的清真寺基础之上。出于对上帝的崇敬,在整个建设周期中坚持了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建筑初期高估了资金供给能力,导致建设周期长达200年之久,至今仍有局部尚未完工。

对于这种非急于求成的巨石建筑,似乎还是中式的砖木架构来得快,迅速建成烧香、拜佛、磕头、许愿的宗教场所,以满足更多人的功利需求。

只不过石材的坚硬硕大,使建筑进度极其缓慢。这既是对建设者信仰坚韧的考验,也能让完工后的作品更可以天长地久的传世。

几百年前的马拉加主教座堂,至今依然在周围现代建筑中鹤立鸡群。仰视这样的石构建筑,也就不由得多出了几份敬重。

转到教堂的另一侧,看到楼顶上那座尚未建成的塔楼。据介绍,由于教堂建筑花费巨大,因此这里于1782年停工,成为了“烂一小尾”工程。因为双塔只有一半,成了单塔,这座教堂又被戏称为“独臂大教堂”。

在主教座堂外的一侧,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花开灿若云霞,引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大树底下落英缤纷,满地轻覆,一季的花开花落,伴随着地久天长的古老教堂。

教堂前繁花旁,矗立着埃雷拉主教的青铜像。可是,据说这位应该身着大红外袍的主教大人,我们却没有查到与他相关的光辉事迹。

马拉加更值得一看的毕加索博物馆,因时间关系,不得不放弃。返回格拉纳达,开始我们来之不易的重头戏。
阿尔罕布拉宫
我们比预定时间提前半小时,来到了阿尔罕布拉宫。
阿尔罕布拉宫所处的地理位置与阿尔卡萨瓦城堡很类似,都是建筑在一条两侧皆是陡坡的山脊之上,但是呈梭子形状的阿尔罕布拉宫,占地面积明显大了很多,城墙又高又厚固若金汤,还建有很多敌楼。

就算如今开放游览,进入阿尔罕布拉宫,仍要经过重重城门道道壕沟。

那是在十二世纪,当伊比利亚半岛的这片土地还处于阿拉伯人统治时,纳斯瑞德王朝的穆罕默德一世便启动了阿尔罕布拉宫的建设。当最终在十五世纪经过谈判后返回北非时,将这一美轮美奂的宫殿,完好无损的移交给随之而来的天主教徒们。
由于新主人有自己的喜好,管辖这里的卡洛斯一世觉得摩尔人风格的宫殿,无法满足他对建筑和居住的要求。于是在阿尔罕布拉宫旁建起了一座体量超大的“卡洛斯宫”,有了一处与皇帝身份相称的永久住所。

这座外方内圆的文艺复兴风格宫殿,第一层全是大块的石头垒砌。被敲凿出一排排规整小洞的红色巨石上,还镶嵌着一排大铜环。
见多了国内大宅院外墙上的类似铁(铜)环,并确定其作用是栓马。可是面对如此精美的巨无霸铜环,对其作用却摸不着头脑。

我们没有时间来细细揣摩大铜环的用途,得赶快进入阿尔罕布拉宫,因为在关闭之前只有一小时的游览时间。

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阿尔罕布拉宫(阿拉伯语意为“红堡”)。第一感觉是,怎么能这么美?是怎么做到的?宫殿内外的装饰、壁画、浮雕、石柱、拱门、花园、水池……,一切的一切。
走进的第一个大厅,精美程度毋庸置疑。无论是多色木材拼镶的天花板,还是精雕细刻的柱头和墙壁,其耗费的人工都是难以想象的。



地面和墙面的装饰性瓷砖,也有多彩多姿的绘画。

来到这个矩形的带有长条形水池的庭院,据介绍这是阿尔罕布拉宫中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庭院之一。由于两旁翠绿的“桃金娘”相衬,周围的石头显得更加洁白,这里被称为“桃金娘庭院”。
据说,过去的苏丹在这里接见大臣们,看着水池中的倒影来喝茶抽水烟,顺便说说有关的军国大事。

接着走进最著名的狮子庭院,完全由光洁大理石铺设地面的庭院,四周长廊分立着124根廊柱,撑起了豪华的宫殿。

最为精美的是庭院西侧凸出来的一间亭子。一条水槽贯穿其中,圆形水池中的喷泉头,正对着上方由复杂曲线图形构成的穹顶。


之所以被称为狮子庭院,是因为庭院中有一座由十二只可以口吐清泉的狮子承载的喷泉水盆。不过,狮子们看上去过于温顺,其尊容很像家养的萌宠。

在阿尔罕布拉宫的大大小小厅堂里,几乎全是细密的石膏雕刻来装饰。大多穹顶应用了类似钟乳石那样的悬垂,最多的一个穹顶上居然有5000根悬垂。

至于拱门圈上、墙壁上的细密装饰,更是让“密集恐惧症”患者不敢直视。

这一处使用的纯金人物画像颇为有趣,上面有十位身着长袍裹着头巾有着长胡须的阿拉伯人,他们替代了失败后离开这里的原主人。
也许,接管了宫殿的胜利者觉得这幅画值得保留,是作为对胜利者恰到好处的证明。

阿尔罕布拉宫中,宫殿瑰宝亮瞎眼,这几处绿色庭院点缀其中,给冰冷坚固的大理石建筑增添一抹温情,舒心舒畅。


阿尔罕布拉宫中的帕塔尔宫,建在开阔的园林地带,矩形水池水面平静,完美的水中倒影如镜面般的清晰,引来游客交口赞誉。


水池一端的“镜像”帕塔尔宫,倒影如天空之境,又如复制粘贴相互交融。如此完美的场景,如同身处梦境,光影中尽显浪漫。

阿尔罕布拉宫,所有建筑无不精致奢华,就连这幢坐南朝北、敞开式的建筑,除了地面需要低头,其他仍需要仰面观赏。据称,王公大臣们站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一览城墙之外的整个城市。

不管当年的窗外是一幅怎样的模样,如今一扇扇马蹄形窗户,就像一连串展开的照片,将对面山坡上的绿树和街区呈现。


格拉纳达的阿尔拜辛街区,一览无遗,如同画卷一般呈现眼前。

从下午4:30到6:00,我们匆匆忙忙的在阿尔罕布拉宫中穿梭来往,走马观花似的将一间间殿堂、一座座庭院大体看过,便到了日落西天的时光,也到了阿尔罕布拉宫关门的时间,当圣玛利亚教堂被霞光笼罩之时,我们不得不被“驱逐”着离开。

站在阿尔罕布拉宫城墙的平台上,欣赏落日美景。这时的天空,恰如橙蓝颜料混合的涂抹与渲染,那橙红色从浓重到浅淡的渐变,从天际延升到天庭,铺就了阿尔罕布拉宫最壮美的颜色。我们和游客们共同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灿烂时刻。

夕阳的余晖固然绚烂壮丽,可是我们却不能继续游览附近的赫内拉利费宫,眼看一盏盏路灯亮起,路边的楼房渐渐隐入了黑暗,白天的喧闹渐渐平息,我们很不甘心的告别了红堡。

天空中的橙红色逐渐被深蓝色替代,阿尔罕布拉宫散发着神秘而宁静的气息,圣玛利亚教堂矗立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更加庄重典雅。

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奔波赶场,时间限制让我们未能尽兴,而费尽周折后带来的欢愉却显而易见。
开着夜车离开了阿尔罕布拉宫,伙伴们依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原本以为简单质朴才是美,但在这里,精致与繁复到了极致,美也美到了极致。
此刻,耳边响着吉他名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手上敲着键盘,复盘只可仰望无法超越的阿尔罕布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