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南欧三国游(十七)行走里斯本

标签:
旅行自驾里斯本贝伦区埃武拉 |
北非南欧三国游(十七)行走里斯本
D26,11.4:从阿尔马达开车14公里进入里斯本,Citywalk里斯本主教堂、圣卢西亚观景台、马蒂姆莫里斯广场、圣多明戈什教堂、罗西乌广场、圣胡斯塔升降机、商业广场、市政厅,中途乘坐铛铛车。河边市场午餐,下午游览贝伦塔、大航海纪念碑、热罗尼莫斯修道院。返回阿尔马达,采购自炊。
铛铛车
这是在葡萄牙首都游玩的一天,虽然还是要City Walk,但是我们除了脚步丈量城市以外,还要乘坐长着辫子的特色公交车,在新旧交替的建筑间穿行,于细密缠绵的秋雨中漫步。
在里斯本,通过“铛铛”铃声来提醒行人注意的轨道公交电车,已经有了140年历史。“铛铛车”不但是多坡地里斯本的便捷交通工具,也是古都街头的一道特色风景线,就连大街上售卖的旅游纪念品冰箱贴,也是各式各样的“铛铛车”。

里斯本众多的公交线路里,28路电车却是名声鹊起,成为了里斯本的一张旅游名片。28路电车之所以吸引游人,一是由于其历史——最早运行的电车线路;二是由于其景观——起伏的坡道、狭窄的巷道,以及古老的街区和久远的教堂,都会令人目不暇接。

28路电车,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青春的容颜。来往穿梭的电车,由多彩的颜料来装点,有多样的画作来装饰。

不过,作为游客都要乘车“打卡”的网红28路,尤其要避开城市的高峰时段,否则很有可能连车都挤不上去(复古车内部实木装修,车内容量有限)。

我们乘座古老的28路电车,从圣卢西亚观景台到终点站莫尼斯广场,沿途经过的皆是老城区。在过往岁月的沉淀中,强烈感受到时光刻下的珍贵印记。


其实,在起伏坡地中行驶的28路电车,也会在窄路的拐弯中颠颠簸簸,再加上整条线路车辆的老旧,其乘坐的舒适性也不会太好。

建筑
在圣卢西亚观景台上,可以眺望城区阿尔法玛一带的景色。绛红色的屋顶和白色的楼房,错落有致的排列着。远处的山脊一带,福拉圣维森特修道院塔楼和国家先贤祠的圆顶清晰可见。

观景台的下方,街巷纵横任流连,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街巷的每一个角落。

观景台围栏的护板上,贴满了五花八门的小纸片。这种“不规范”被放任,是丰富多彩多元化生活的体现。

里斯本城区里,有许多山头和高岗。拥有多座敌台的圣若热城堡在十一世纪就盘踞在山顶之上,俯视着下面城市在年复一年的扩张生长。

里斯本大大小小的教堂数不胜数,著名的有主教座堂、圣罗克教堂、圣耶鲁米教堂、圣安东尼奥教堂、圣多明各教堂……,无数的塔楼和十字架直指天穹。

这些教堂,无一例外有着精美的石雕,无一例外有着豪华的殿堂。不过,在今天的City Walk中,我们只是路过时张望一眼,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去欣赏。

作为一个地势起伏,坡道遍布的城市,难免的会有许多上坡下坡的道路。当坡度较大时,一层层的台阶则让人颇费体力。
为了免去频繁上下给双腿(脚)带来的辛劳,里斯本建起了一座圣茹什塔升降机。

只要花上几欧,就可以如同乘坐电梯一般的拔地而起,直达升降机的顶端,然后走过平平的通道,便可直达原本需要“大喘气”才能到达的高处。

广场与街巷
骨牌般的黑白石子拼镶图案的广场和街道,散布在里斯本的大街小巷。从28路“铛铛车”下来后,我们一路上经过了莫尼斯广场、菲盖拉广场、佩德罗四世广场、商业广场和市政厅广场。

这些广场,除了面积不同、地面图案不同,还有雕像人物的不同。
大广场上,肯定有昔日的国王高居;而小广场上,仅有一尊小小的、不知名的半身塑像。

大广场上,各式交通车辆来来往往。

颇为有趣的是,国内常见的三轮摩托,在里斯本很拉风的装扮,成为街头观光游览车。

而在小广场上,就只剩下一地寂寞。寒风冷雨中,只见寥寥无几的行人,匆匆走过。

从佩德罗四世广场往南到商业广场,经过一条“美食街”,沿途有很多的食品店、酒吧、咖啡屋和饭店。

而在繁华的街道旁,居然还有这样一条极其狭窄的“单人巷”。

市场与美食
最为国人熟知的葡萄牙美食,恐怕就是“蛋挞”。这种烘焙出来的金黄色酥脆甜蜜食品,也的确是满大街的可见。
不过,在我们品尝之后,最具备口舌味觉辨别能力的老暗评价说,还是不如澳门的蛋挞好。

看来,我们要扩大探寻美食的范围。于是,来到了座落在Cais do Sodré火车站对面的河边市场。

这座钢架大棚的河边市场,建于1882年。两座钢架大棚中的一座,是售卖水果、蔬菜、肉类、海产和鲜花的摊位。

而另一座大棚里,却在2014年将传统农贸市场改建为的Time Out Market。这里集合了各式美食料理,各种店铺围绕在一周,而中间则是长条桌椅的就餐区。如今的这里,成为了旅游者和年轻人最喜欢的里斯本用餐地点之一。

有专门经营海鲜的铺子,海蟹海虾和贝类,堆放在经营的冰块上面。

而在水族箱里,更有鲜活生猛的大龙虾。

专卖酒水的铺位上,有着锃亮的管道和龙头,而喷涌而出的,是带着新鲜泡沫的大杯啤酒。

如果要享受私密的双人空间,那就还有显得静谧的吧台。在不甚明亮中,把酒言欢很有情调。

至于我们,除了每人标配的自制三明治外,再加上SUPER BOCK啤酒和三样海鲜(52.83€,好贵哦),便算品尝过了葡式美食。

贝伦区
在河边市场吃过午餐后,开车往西来到了贝伦区。
这里之所以称为“贝伦区”,是由于一座建在特茹河边的贝伦塔。这座建于十六世纪的约有五层楼高的防御型堡垒,是为纪念航海家达·伽马而建立,如今也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不开放的贝伦塔,在最底层朝向河面的三个方向,开有十余个黑洞洞的炮口,足以封锁整个特茹河面,防犯从海面进入的舰船到达里斯本港口。
这座坚固的堡垒,见证过大航海时代的发端,领略过里斯本的兴旺,也成了里斯本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大航海纪念碑
在贝伦塔的东侧,有一座“大航海”纪念碑。这座借海风推力扬帆远航(船)样式纪念碑,是在1960年为纪念航海家亨利王子逝世500周年而建。

在这座高达56米的纪念碑上,站立着亨利和其他80位人物。其中有达·伽马和随同出发的航海家,以及葡国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传教士和科学家。

在纪念碑前的地上,有一幅双色世界地图,上面刻有航船出发后所发现的新大陆的日期。

在历史上,随着“大航海”对于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也伴随着征服和掠夺。“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所带来的,除了人类的进步,也似乎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创痛。

MACAU,当葡萄牙的船队在1514年到达这里时,是天朝大明正德九年。圣上天天忙着“微服以行,夜至教坊司观乐”,而官吏们对于在距离京城遥远的“天涯海角”之地所发生的事情,还完全不屑于记录。

热罗尼莫斯修道院
从大航海纪念碑往北,穿过一片广场,就到了热罗尼莫斯修道院。这座修道院始建于1502年,在用了整整一个世纪之后方才建成。

这座被称为“曼努埃尔式”的建筑,是由这一风格的创始人博伊泰克担任首位建筑师,大量的运用了各式形状的圆柱、丰富的纹章装饰以及精心雕刻且繁复的门窗框架。

当走进这座全部用石材建成的大殿后,才能理解为何其建筑耗费要达到百年之久。其顶部结构的复杂,其装饰雕刻的精细,无不显示出建筑工程的难度,以及艺术创作的精心。

教堂高处的窗户,都装饰着彩色玻璃。那些用各种颜色玻璃拼镶出的一幅幅画作,给石材建筑的高耸教堂空间,带来了些许温情。

在教堂的西南一角处,停放着一具雕刻精美的石棺。石棺里是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他双手合十祈祷的形象,被雕凿固化在石棺之上。

D27,11.5:从阿尔马达到西班牙塞维利亚,全程380公里,约6小时。途中游览阿尔门德雷斯环形石阵、埃武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人骨教堂、渡槽、罗马神庙。住民宿,采购自炊。
今天,我们要离开阿尔马达区,前往在葡萄牙的最后一个城市埃武拉,接着就要离开葡萄牙了。在早晨开车出发后,那尊百多米高的耶稣像,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奇妙的是,在张开了双臂的耶稣像前方,出现了一道淡淡的彩虹。
也许,这是丰富多彩的葡萄牙在给我们送行。

环石阵
在我们要去的埃武拉以西,一处也许是数千年前的遗迹——阿尔门德雷斯环石阵。车子开上了一条土路,没有车辆也看不到一个人。前方的土路被一条细细的链条所阻挡,“P”字牌立在旁边,只能将车子停在这里,步行数百米进去。

走上一段斜坡路,近百块圆形的石柱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布局呈环形的石块,被认为是新石器时期的遗迹。这些重量以吨计的圆溜溜石块,有的上面还有刻上的符号图案。

这些无论数量还是体量都不算小的的石块,其形状浑圆,就像河滩里被久经打磨过的,并且都是竖着排列,截面较小的一端埋在地下。
由此引来的好奇是,这里距离最近的河流也有好几公里,几千年前的人们,是用怎样的方式将这些石块运送,又是为了什么?难道数千年还有更加靠近的河流?

这个环石阵,被认为可能是用于基础的天文星象定位,或者是用于聚会和祭祀。
那些遥远的过往,有很多的谜团和疑惑待解,但很可能永远是不解之谜。

不过,我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这便是离开公路深入到这里来的原因。
埃武拉
位于里斯本以东约130公里的埃武拉古城,被认为葡萄牙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城之一,这里还有建于十四世纪的古城墙。由于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因此埃武拉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墙环绕着一座位于城中的小山,房屋和街巷就着山形地势覆盖,形成了自然的铺陈。

一座石块打造的主教座堂,位于小山的顶端,在埃武拉城的最高处俯视着芸芸众生。

建于十二世纪的主教座堂,有着堡垒一般塔楼,看上去坚不可摧。往内凹进去的尖拱形大门两侧,有中世纪的圣徒们在守护。

在主教座堂的一侧,还有更加古老的罗马神庙遗址,那残存的十四根罗马柱,在二世纪时就耸立在此。

足足有3米高的基座,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坍塌了一半,连同神庙屋顶和供奉的神灵,一并在风雨飘零中消失。

不过,那被精细雕凿的柯林斯式柱头,依然保持清晰,傲然位于立柱的顶端,也给继承至今的罗马柱们当作范例。

人骨教堂
埃武拉最重要的看点,是那座“人骨教堂”。
还是先从旁边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看起。这座建于十六世纪的教堂,其实也是“人骨教堂”的主体。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布局和内部,如同常见的天主教堂,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从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旁的一条廊道进入之后,便购票进入教堂侧面一座较为低矮的厅堂。
在入口处有一行葡萄牙文字,令人头皮发麻。翻译过来意思是:我们的尸骨在等待你们的尸骨。
面对满墙壁叠筑而成的人骨头扑面而来的时候,更觉得毛骨悚然。

这一处埃武拉最受欢迎也是最恐怖的遗迹(景点)里,近距离的感受到不吉利的词汇——死亡。
昏黄的灯光打在教堂内部,墙壁和柱子上,整齐嵌入了满满的人骨。也许是认为零碎的人骨太琐碎太不震撼,教士们只留下了人头骨和粗长的股骨来拼贴。
据介绍,这里的人骨是从大约五千位的人骨中选拔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与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宗教生死观,这种对待死亡的豁达和从容,也算是对待生命轮回的一种泰然吧。

虽然曾经在藏区看过了“骷髅墙”,可是眼前的密密麻麻人骨却是更加的令人震惊。虽然这里点亮了暖色的灯光,可仍感觉逼人的寒气在沁骨。

不过,将人骨如此认真细心的排列组合,在当年应该是被神父们认为是神圣的过程。故人的骨殖还能成为敬奉上帝教堂的一部分,恐怕也是一种荣耀。
哪怕是那位躺在褥子上的尸骨。

在满眼的人类骨头中,那密密麻麻的阵势,实在是有点触目惊心。赶紧来到户外,看看纯净的白墙蓝天,心情立马明澈晴朗。

在教堂附设的展览馆里,收藏了带有宗教题材的摆饰,其中有圣父圣母圣子的雕塑,从中看到了令人觉得有趣的画面。相对于那白骨累累的场面,这里展示的父母和BABY的塑像可谓柔情万丈。
共同感觉到,这般“只生一个好”形象,当年应该到中国来巡展一回。

诚然,我们所看到这种“只生一个好”的表现形式,虽然带有调侃,却真像对当年不遗余力XXXX的嘲讽。如今这一口号,除了变成很不“与时俱进”的落伍以外,其后果还使出生率断崖式的下降,令一些忧国忧民之士大伤脑筋。

这已轮不到我们操心了,还是继续我们的快乐,入住好民宿,整一桌饭菜犒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