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南欧三国游(十五)深入葡萄牙

标签:
旅行自驾阿威罗科英布拉托马尔 |
北非南欧三国游(十五)深入葡萄牙
D23,11.1:波尔图到阿威罗,全程85公里,约1.5小时。游览海滩灯塔、运河。住民宿,采购自炊。
海边
从波尔图到海边小镇阿威罗,首先来到大西洋边的巴拉海滩。
可是风急浪高的阴雨天,满眼的阴霾中海水更加灰暗,愈发深沉,更觉得寒意阵阵。虽然沙粒还是金黄色,可是完全没有阳光沙滩的感觉。但仍有勇敢的冲浪者搏击风浪挑战极限。

巴拉海滩上那座63米高的巴拉灯塔,建于1893年,是阿威罗地标性建筑,据说还是葡萄牙最高的灯塔,那红白相间的颜色,可算带来了些许暖意,灯塔背后的那幢房屋,成了我们避风躲寒之处。

海边还有一片广场,有座三角尖锥形的纪念碑,广场地面是典型的葡式黑白相间的石块铺设而成,从中心向周边放射的图案简单又大气。可是纪念碑上的铭文很不清晰,无法用手机拍照翻译,只看出“1802-1808”的数字,天知道那一年在这里发生了什么。

阿威罗
从海边来到阿威罗小城。把车停在运河边指定位置以后,走过跨在运河上的拱桥,便是我们预定民宿所在的小巷。

这座墨绿色门窗的小楼,就是我们要入住的三卧二卫一厅一厨的三层楼民宿。

厨房里的设施具备,只是面积略小,我们六人围着桌子坐下,厨房便塞满了。

安顿好以后,照例出门逛逛,不远处是一座圣母教堂。

进去看了一圈,还是天主教堂里那种随处可见的精致繁复。

尤其前方的圣坛位置,连拱顶都是金光灿灿,比那衣着简朴的圣母豪华了许多。也许,在信众们的心中,天庭就应该是金碧辉煌的豪门。

阿威罗的许多街巷里也是满地的黑白石子拼嵌图案。
作为一个滨海小城,地面上就有了的海浪和船锚的图案。

还有船员常用的绳扣,以及海洋动物中的海马。

带有图案的路面,用朴素的黑白色来反衬房屋的艳丽。
路面艺术和人间烟火得以完美融合。

街上也有正在售卖糖炒栗子的小摊,炒栗子的方式和成品的模样,与国内几乎一模一样。

阿威罗,也被称为“葡萄牙的威尼斯”,这是由于有两条运河流经小城。在从前,这里与大海之间存在着许多的沼泽地和泄湖,人们的来往都要依靠小船,在水网密布的河道里通行。
由此,还产生了富有特色的船头高翘的小木船。

到了如今,快捷的车辆已经取代小船,有特色的小船也变成了旅游船,用强烈的对比色彩和布满船身的图画装点着游船。

乘坐这样的小船,在小城的运河里游览,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只是对于我们来说,与其在冷风中坐在船上被动观景,不如徒步行走欣赏街景,或回到民宿张罗晚餐享受美食。
D24,11.2:阿威罗到马夫拉,途中经过科英布拉、托马尔、奥比都什三地,全程340公里,约5小时。途中游览科英布拉大学、孔子学院、旧主教堂、学院宫,游览托马尔城堡和基督修道院。
科英布拉大学
中世纪时期,科英布拉曾经在一百多年里成为了葡萄牙的首都。而创建于1290年的科英布拉大学,也是伊比利亚半岛上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
而比科英布拉大学更为古老的,是架设在大学校园旁的古罗马渡槽。这样输送水流的连续拱架,至今仍有三百多米留存。

拥有25000学生和诺贝尔奖得主的科英布拉大学,以其古老精粹的文化传统,散布校园(区)的各种历史遗迹,留存的古老建筑,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走进这片根本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保安的大学校园,可以看到古老的教堂、王宫和各式建筑,其中古老的Joanina图书馆因正在维修中,而没能参观。据说这座巴洛克式图书馆是国王若昂五世在18世纪送给自己的礼物,馆内有藏书30余万本书,放在两层楼高的书架上,据说制作书架的木头都是从殖民地巴西运来的巴西木,图书馆金碧辉煌,极尽奢华。

体量庞大的现代教学楼,那些静坐读书和匆匆行走的师生学者们,给这座古老大学输入了新鲜的活力。


由于在谷歌地图上看到了“孔子学院”的标注,好奇的我们便径直寻找过去,并贸然“闯”入,想亲眼看看在国内名声很大,近来却被屡屡中止的“孔子学院”究竟长得啥样。
架空的二楼上有一位年轻的来自中国河南的女老师,她接待了我们,并作简要介绍后,就放任我们在只有八张课桌的教室里随意参观。

“孔子学院”里随处可见中国元素,从传统中国的文房四宝到现代最新的出版物,各式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书刊放满了靠墙的书架,以及陈列摊放在桌子上。

还是2022年的特色“中国加油”,和布置成心形的手写纸片,构成了那时对于“抗疫”的鼓励。相对于如今闭口不提的那三年,眼前的这番场景,又令人重新捡拾起记忆。

在所有的葡萄牙文字的纸片中,只有一张是汉字书写的。字迹虽然歪歪扭扭,可是内容却很“汉化”。

也许,这也是“孔子学院”的成果之一。
科英布拉
除了这所开放性的大学,我们在科英布拉当然还要转转看看。这片地处起伏山地中的城市,老城区里依然是红色屋顶。

而新城区里,更多的则是钢混构造出的多层楼房。

我们在老城区走了一圈。那些高低起伏的迷宫般小巷,实在是很容易令人迷途,所以只是在靠近科英布拉大学的附近走走。

途中经过了旧主教堂,这是一所中世纪的罗马式教堂,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在科英布拉,有一处阿尔卡索瓦宫。这座古老的皇家宫殿,如今成为了科英布拉的大学宫。
入口处是一座有雕像的门楼,上面有象征着智慧的女神和两位国王的雕像(迪尼什一世和若昂三世),而门外地面上也是黑白碎石拼成的智慧女神。

进入学院宫(阿尔卡索瓦宫),是要门票的,进来后就是一片广场,中间立着若昂三世的雕像。

在长廊中在门窗上,随处可见精美的石雕。

在回廊的墙壁上,则贴着葡萄牙瓷板画。

如今的学院宫,从前皇家殿堂,四周挂满了历代葡萄牙国王的肖像,现在的作用已变成专门举行学位授予仪式和学术庆典的会场。

在另一间大厅里,则是满墙的神父肖像。可是在天棚上的花纹图案,感觉却更加的炫目精美。

托马尔城堡
位于葡国中部的托马尔,被认为是这一带最具吸引力的小城之一。在接近小城的路上,便可以看到建于十六世纪的佩贡伊什渡槽,这条有180个桥拱的古老的建筑,当年是为了给山上的修道院提供水源而修建的。

小城西部的山顶上,有可以俯视城市的城堡,拥有看上去很坚固的城墙和塔楼。

这座主要用于捍卫修道院的城堡,还有内外两道城门。

如今的城堡已不完整,修建在陡峭坡地上的部分城墙,依然呈现出高不可攀的形态。

几堵遗存的残垣断壁,在绿地绿树的环绕簇拥中,更显其傲然的身躯。

满墙披挂的红叶,以活泼灵动的鲜艳,反衬古老城堡的素净。

沿着铁管护栏,登上宽度仅有一米的城墙,便可以从箭垛的开口中俯看下方的托马尔古城。


在这座城堡的拱卫中,托马尔基督修道院已经存在了八百多年。

托马尔修道院
据介绍,这里曾经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圣殿骑士团的总部所在地。在这座修道院的历史中,其建筑的规模曾经有过多次的扩建与改建。
于是,如今修道院里的建筑形态便有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甚至摩尔式的多种元素风格。

可无论是颇为纤细的廊柱,还是雄浑磅礴的拱顶,均有着令人赞叹的既典雅又古老的风韵,更令我等一行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超越时空的不朽。

修道院里,有多达七处方正的庭院。
有的是芳草绿树,自有天然生态。

有的是结构有序,块石铺地,单纯得仿佛教义那般严谨。

有的墙面,被葡国传统的釉面彩砖覆盖,随处皆是艺术花纹图案。

有的却将走廊的转角处,设计成巧妙的旋转楼梯,也是这座修道院的特色之一。将大块的石材雕凿衔接,构成螺旋形的坚石楼梯,恐怕需要数学几何与材料力学来协助完成。

而修道院的室内殿堂,更有令人瞪目的一面。在大厅的拱顶上,有细细密密的绘画。

用长焦拍摄后细看,原来是极其精细的纹样。也许是当年圣殿骑士团的徽记,也许是来自各地的骑士们各自的徽章图纹。

修道院最大的圆形教堂里,正中间的位置上,建有中空的八边形中心塔楼,绘有各种密集图纹的拱顶,环绕着中心塔楼一圈。

这座圆形教堂内,满墙满壁全是密密麻麻的雕刻、彩绘、拼镶,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受难的耶稣、慈爱的圣母、天庭的圣徒、插翅的天使、虔诚的教士,还有一个个曲里拐弯的神秘符号,在精致的装饰中聚会,密集地冲击着视网膜。

可是,只相隔一道拱劵,便是简约原色的天然石材够构造的拱顶。带有装饰花纹的拱肋,布局在圆形拱顶之上。

修道院主体建筑教堂的西壁,是修道院最著名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那极具富丽堂皇又细腻入微的雕凿,将纹理和质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据介绍,这面墙壁上的雕刻,建于大航海时代。墙壁上那如同航船舷窗的小窗户,小窗户的四周交织缠绕在一起的蛇状绳索、海藻花纹,还有小窗之上的基督骑士团十字架,以及唐·曼努埃尔的皇家纹章和浑天仪球。

修道院里,也有简朴得近乎凄凉的大厅,只有两条泛光的石桌和桌旁的长条凳,不禁觉得寒意阵阵。据说,这里是修道士们就餐的地方。
也许,这也是“苦修”的必要。

餐厅附近的庭院里,地面有一个圆坑,螺旋形的阶梯通往地下深处。

我们试着走下去,一间面积很大的地下大厅出现在眼前,虽然顶部构造看上去也是当年颇费心机的工程,可是逼人的阴冷潮湿却令人萌生恐惧。
难道,这里是用以教训(惩罚)人的“地狱”?也许,只是当年的酒窖,可以让修道士们在畅饮中更加的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