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远方的春色(十一)泸亚西线到泸沽湖

标签:
自驾旅行俄初山泸亚西线俄亚大村泸沽湖 |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一)泸亚西线到泸沽湖
按照原定的计划,在游玩过亚丁之后,便经“泸亚西线”前往金沙江边的宝山石头城。这样的路线,要经过三江口和奉科乡寨到达宝山石头城(下图红虚线)。可是在网上查看相关信息后,发现如果这样前往会有一些不太确定的因素,当天的行程时间可能很长。
有鉴于此,再加上同伴中有人居然还没有去过泸沽湖,于是修改路线,先将“泸亚西线”走完全程(下图红实线),去泸沽湖转转,然后再去宝山石头城。

俄初山
从香格里拉镇往西,行驶约33公里后,来到了俄初山的垭口,这里的海拔4150米。站在这个垭口,可以看见东南方向的亚丁三神山。

在俄初山垭口的公路旁,有一处观景台。虽然这里很容易到达,不过这处观景台的位置并不好,亚丁三神山的形象有些变异。

如果傍晚时分在这里,有可能看见“日照金山”。当雪峰被金黄透红的光彩辉映之时,其实也就无所谓什么“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了。

离开俄初山垭口后,便是一路的下山。眼看着高山雪岭渐渐的升高,眼看着公路盘旋而下深入河谷,海拔也从四千+变成了3100米。

前往俄亚
在深谷的底部,往南流淌的是东义河。这条河流将汇入水洛河,而最终将在“三江口”流进金沙江。
公路沿着河流的一侧,也伴随着往南。我们要沿着这段“泸亚西线”,往南行驶88公里,在东义河汇入水洛河的地方,左转过一座铁桥后往东。

这条河谷两侧的坡地上,密布着混交树林。如果在秋色中前来,肯定会有五彩斑斓的山色。

河边偶有房屋和田地,这样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景色,也成为了停车观赏拍照的最好理由。

这段“泸亚西线”,基本上都是铺装路面。虽然也有局部地段变成了砂石路,可是路面还算平坦,几乎任何车辆都可以通行。

当“泸亚西线”来到了俄亚乡后,我们也从一个三岔路口右转,离开“泸亚西线”,先前往俄亚大村。这一带是纳西族的聚集区,路旁也出现了大片的田地。

有老乡在金黄色的麦地里挥镰收割。

在公路的前方,出现了居于山腰处的成片房屋,俄亚大村到了。

俄亚大村
俄亚大村,是个纳西族的村落,地处四川的木里县。村落的四周,围绕着重重的高山,还有金沙江、水洛河与龙达河流经。附近就是滇川两省的丽江、中甸、宁蒗、稻城等地,俄亚是这一带的交通中途点,也是所谓的“鸡鸣两省五县”。

如今,名气很大的“泸亚西线”,路过俄亚大村,而村落的特色建筑更是值得专程停留观赏。

俄亚大村成片的蜂窝状建筑群鳞次栉比,坡地上的层层房屋就像旁边的梯田那样——高低错落彼此相连。

在成片的房屋之间,有依山升高的巷道蜿蜒,纵横交错在石块垒砌的建筑群中。

行走在这些石头建筑中,巷道狭窄道路崎岖,颇有进入到迷宫里的感觉。

俄亚大村的民居,皆为石块垒墙,白土(一种岩石风化土)盖顶的平顶多层楼房。各家各户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沿着坡地接连往上。这些彼此相连的建筑密密麻麻,形似蜂巢,十分壮观。

流经大村的龙达河,形成了一条河谷。这条“V”型的河谷并没有多少沿河的滩地,所以大部分的田地只能开垦在河流两侧的山坡地上。

在我们到达时,大村正在为旅游开发而进行建设,一队队的马骡背负着建筑材料,走在往上延伸的巷道中。


在大村里找到一处居高的屋顶,可以俯瞰整个大村的全貌。
放眼望去,那龙达河边,面向东方的沟底处,有一条窄窄的公路,是俄亚大村通往大山之外的唯一通道。

大村的主要民居建筑,都集中在坐北朝南的山坡地上。

朝向西面的河谷,延伸向远方,那里还有几个纳西族的小村,从那里往南翻过一座山,还可以到达香格里拉的尼汝村。

据介绍,俄亚大村如此密集紧靠的城堡状建筑形态,既是一种同族聚集抱团的象征,也是为了抵御盗匪的惊扰,更是为了预防外来的入侵。

据说,由于平顶房屋,加之房屋之间的互相连接,所以家家都备有便于登高的木梯,只要从一户人家走进去,就可以走遍全村。

为了采光,除了朝南的向阳面建有平台,每家都建有天井。


而天井中开有通往户外的大门,可以通过条条深巷进出各家。

俄亚村的特色建筑,在经历过数百年岁月之后,还能基本完好的整体存留,却是由于多年的交通不便。
如今的“泸亚西线”,使得俄亚大村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而旅游开发的进入,必然会使俄亚大村有新的变动,只能希望不会过分的“出新”,让俄亚大村保留下过往岁月的记载。
前往泸沽湖
离开俄亚大村,回到“泸亚西线”上。在东义河汇入水洛河的地方,左转过一座铁桥后往东。下面的路段,不像原来河谷中那样,而是开始翻山,公路变得山道弯弯。

在到达依吉乡之前,走过了一段被称为“依吉十八弯”的坡道。

其实,在“泸亚西线”上,还有好几处类似“依吉十八弯”那样的山路,甚至更加的陡峭险峻。
好在,翻越大山的过程只是有惊无险,反倒是领略了颇为壮美的风光。

公路经过屋脚乡,公路通往前所乡,公路来到了一片山间的平坝上。几天没有看见如此大的平坝,不由得产生出几分亲切的感觉。

不过,这片平坝与我们今天要到达的泸沽湖还相隔着一座山。
于是,我们又开始在山间缠绕盘旋。

翻越山脊,泸沽湖出现了。
可惜,由于满天的浓云,泸沽湖水也失去了原有的翠绿,变得如此暗淡。

泸沽湖,在行政区划上,为四川、云南共同管辖,湖东是四川盐源县,湖西是云南宁蒗县。从了解到的信息中,感觉四川泸沽湖的发展稍逊与云南辖内。实地感受也觉得四川省这边的旅游开发运作,确实没有云南省管辖的那部分动作大(这是后话)。
我俩多年以前也已来过,那时住在云南境内喧闹的泸沽湖边。
这次既然从四川进入景区,就预定了游客偏少的四川泸沽湖观景民宿,山下就是属于四川省盐源县的达祖村,我们的车一直开到了民宿门口。

泸沽湖
我们入住的望湖民宿。这里毕竟不是游客云集的大落水村,只要一百多就住进了看得见湖光山色望得见日出日落的湖景房。

泸沽湖的风景自不待言,地球人都知道。
我们住的民宿却是值得一炫。不但看得见山望得到水听得见鸟鸣,更有坐看风起云涌,静待云卷云舒的闲适情趣。

最欣慰的是没有车辆的噪音和游人的喧闹,身处“远方”的旅行者,因此也享受到了几分“诗意”。

望湖民宿的门前,就是达祖码头,五颜六色的“猪槽船”一字排开。也许是临近黄昏,划船的摩梭人消失得不见踪影。

达祖码头往西,是四川的“情人滩”,明显的偏小,肯定也没有云南的“情人滩”那样的美女如云。

不过,从达祖码头是看不到云南的“情人滩”,只能看见湖面之后的重重山峦。

傍晚的泸沽湖,浓云密布,阳光西斜,夕阳将湖畔装点得格外浓艳。

早晨,泸沽湖的风有点凉,远方的山上有薄雾缥缈,同伴中有人驱车去绕湖一周,预备快速将泸沽湖打包领略。
至于已经来过几次的我们,则沿湖漫步溜达溜达,在不经意间感受它的文静与柔情,接受它的古朴与天然。

在泸沽湖的东岸,游客甚少,便也有了一些尚未妆扮的“原生态”,就像这条早已被主人遗忘的“猪槽船”。

这里的湖边,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田地。大地赤裸着本真的土黄,田地平整出播种的痕迹,纳西族祖祖辈辈就是从这样的田地里获得生活。

风景绝佳的临湖地块(位置),早已被各式民宿所占据。
摩梭人的老屋,则退居到远离湖边的坡地上。
幸好还存在一些田地和老屋,让泸沽湖与摩梭人的“原生态”还可以被看见。

泸沽湖,自然和人文景色相得益彰,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