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浙闽行(10)厚重古建与五彩山路

标签:
旅行自驾延福寺指南村s205省道 |
十月浙闽行(10)厚重古建与五彩山路
延福寺
在武义县桃溪镇的福平山脚下,立着一座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的古老寺院,这寺院里的大殿被认定为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这样的认定,使得延福寺大殿成为了浙江已发现的三座元代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另外的两座为金华天宁寺大殿、景宁时思寺)。
导航来到延福寺后,首先看到了一座标有“延福寺”的门坊。可是其后方的院落里,却是延福寺的管理部门。




这座古老的建筑,在建成千余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是被江南的茫茫烟雨所浸润,可是在宗教界或建筑界里,却并没有什么影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么,在千余年之后,又是谁将这座默默无闻的山间小庙加以介绍推出?
在1933年6月16日,就有了浙江省第152号训令,有了“宣平县陈育仁去函件反映陶村延福等为十年古建筑如果实系古代建筑,自应予设法查明保护”的说法。
到了1934年10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杭州商讨六和塔的重修计划期间,听说到有关延福寺的情况,便随即前来调查并加以测绘。梁、林二位先生在调查中惊喜地发现这是难得的元代木构,并且拥有许多的宋代木构遗风。于是在其后的《营造法式注释》和《中国建筑史》中,对延福寺大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得延福寺为古建筑界所关注。他们当时留存的测绘图稿,还为今后的现代保护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图为当年梁先生拍摄的大殿照片)


延福寺的大殿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而寺院内的其余建筑均为清代所建。大殿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副阶周匝各一架椽,构成重檐歇山顶,其侧脚与升起明显。



殿身属厅堂型结构,前金柱后退一架椽,在佛坛前留出较大的活动空间。柱子除外檐柱外,檐柱和金柱都呈梭形,柱顶有覆盆式卷杀。柱下置覆盆柱础,在覆盆柱础上雕有花饰。

大殿的内部,其平面呈四方形,在中间有一座呈“凹”字形花砖贴面的佛坛。当年在梁思成先生来时佛坛上还立有佛像,可是现在的佛坛上却是空空如也。



陶村








范村
离开陶村,又来到了据说是范仲淹后代聚集地的范村。一进古村,就可以看到坐北朝南、二进二院、院门墙头门的“范村花厅”。这处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花厅,以砖、木、青石为料,以木构架建成。大门内墙的门额石刻有“枕善而居”四字。这处建筑规模较大,选材和建筑讲究,雕刻精美,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古建观赏价值。

花厅的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四柱,前檐施牛腿托挑檐檩,前檐柱与金柱间设卷棚项,明间后金柱间设排门,后檐墙正中辟门。檐柱金柱下大部为鼓形柱础,也有下垫覆盆柱础的。

这处花厅的牛腿、雀替均为满雕,其雕刻技法有锯空雕、半圆雕、圆雕、浮雕等。其雕刻内容多以花草、瓜果、博古图案为主,并且其木雕构件均保存完好,实在是属于难得。

在这些巧夺天工的木雕牛腿、雀替上,那些栩栩如生的花瓣、松柏构图精巧清晰生动。那些当年为此劳作的工匠们,除了每日繁重的体力付出之外,还更要付出匠心雕琢的苦思与心境。



范村里还有一座坐北朝南的范氏宗祠。宗祠大门外有旗杆石和拴马石,硬山两坡顶,五花山墙,屋面均铺望砖,祠前一片场地,与宗祠隔着场地的是一面大照壁。

这座宗祠的形制规整,选材构造讲究,正厅用材粗大,对面就是一座戏台,形成了宗祠建筑的典型格局。


指南村
深山里的指南村,位于东西走向的东天目山麓,其海拔为550米。山村旁的坡地上开辟有层层叠叠梯田,山村里有郁郁葱葱的古树。由于指南村拥有的青山绿树和梯田,使得这个山村拥有了被城市人所看重的旅游资源。
如今这个距杭州市仅80公里的山村,柏油马路已通到村口,涌来的大量游客将指南村变成了新潮的网红打卡之地。
在我们到来的十月下旬,也正是梯田稻谷等待收获的时节,高低错落的层层梯田上,覆盖着灿灿的金黄色。









S205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