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浙闽行(5)周宁的山水村落
今天的计划,是前往周宁县的陈峭村,预备第二天完成陈峭徒步鸳鸯溪。在前往陈峭村的途中,顺路看几个村镇。
稠岭村
从政和开车出发,沿着G353山区公路行驶了约35公里时,路旁有个观景台,可以观望到佛子山的奇峰,便下车观望。却发现有条岔道可以去附近2公里处的稠岭村,那里是近年来新开发出的一处乡村游之地。
在稠岭村的村头处,生长着一片高大参天的古树,这里也是观望相隔一条山沟的佛子岭的观景处。
在稠岭村转了一圈。村口正在施工建设一条长廊和一座挂着“四民咸赖”牌匾的仿古建筑。村里已经开张出几家民宿,有的居于村中深巷,有的面对佛子岭。
镇前村
沿着G353继续行驶14公里,就到了镇前村。镇前有条镇前溪,在溪水里养育各色鲤鱼是镇前悠久的历史。在古镇的东侧,沿着溪水建起了一处鲤鱼文化园。
在这里,鲤鱼溪里的鱼是神灵的象征,是受到当地人民的保护的,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进行捕杀,违者将被当做是对神灵的大不敬。所以,人鱼共享一条哗哗流淌的溪水,共处相安和谐。
在这条有着溪水和深潭的鲤鱼文化园里,建有几座造型古朴的石拱桥,将附近的几座佛寺禅院与民房农田依次相连。我们串联走过这几座石桥,沿途观赏活泼泼游动的各色鲤鱼。
还有几座看上去有较远年代的老屋,无人敞门破败。
杨源村
接着到达的杨源村,是福建省旅游名村,民俗文化多样。主要景点有英节庙、鲤鱼溪、倒栽杉、廊桥、古民居群等。
可是被告知,这些景点正在整修不开放。只好找到了一条水色不算清澈的鲤鱼溪,看看正在自在游动的红色鲤鱼。
花桥
在前往目的地陈峭村的途中,经过了政和县的坂头村,村中一座坂头花桥值得看看。这花桥座落在穿过坂头村的蟠溪之上,据介绍始建于明正德六年,清康熙、道光年间两次重修,清咸丰三年重建。在民国元年毁于火灾,重建三年后方才竣工。
这座坂头花桥是单孔石拱廊桥,上部有木构楼阁。桥南北走向,全长38米,廊屋中亭高10.5米。
这座花桥很宽,足足有8米,廊屋的设计特别精美,集楼、亭、阁、桥为一体。桥面上有柱子6排,两排12根,4排14根,共有柱子80根,在桥柱及梁枋上绘有人物故事、花卉图案等。桥内还设有神龛9个,内塑神像。
桥中亭和两端桥亭上有阁楼,阁楼重檐歇山顶。主楼三层翘檐,两侧偏楼两层翘檐。在桥内东侧辟有一条通道专供禽畜行走,这种格局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在花桥的正中,在神龛的对面,条桌前端坐着几位老妇人。她们面对着满桌的花花绿绿(似乎是手工制作的花插),个个口中念念有词,正在做着什么仪式。
不过,啥也听不懂。她们的方言很重,也没问出个名堂。
在花桥的北端桥头处,经过一个门洞可以进入东西方向的古街。门洞的上方,有“大宑甘露”四字。
这条老街上,虽然还可以看出几家有从前店铺门面的模样,但是几乎家家闭门户户无人,更有房屋倒塌,满眼萧条。
陈峭村
从坂头村到陈峭村全是山路,这段路较窄弯道多,还有部分的破损,不算好开,25公里路开了40分钟。
不过,冲着居然有着众多荣誉称号的陈峭,似乎也值得前来看个究竟。这陈峭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3A级风景区、中国最美宜居村庄、中国传统保护村落、国家级森林村庄、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鸳鸯猕猴保护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板块、“清新福建·气候福地”避暑清凉福地。
是不是很惊人,是不是很服气,是不是不明觉厉,也难为了能想出如许多名号的人士们。
陈峭古村地处周宁、屏南、政和三县交界处,位于风景名胜区鸳鸯溪东岸,它坐落于鸳鸯溪与爱岭溪交汇的峭峰顶上,海拔930米。一进古村,满眼就是土黄色墙壁的民居,铺展在一个山坳的坡地上。
我们住进了湖畔雅居民宿。说是湖畔,其实只是山村旁的一个池塘。不过,碧清的水面,游动的锦鲤,也使得山坳里的绿色山林与土黄民居又多出了碧水的陪伴。
安顿下来后,便出门走走,预备去看村落周围的风光。池塘边有开发后种植的桂花树,金桂串串飘香袭人。
沿着山路渐渐往上,这一带山峦叠嶂怪石嶙峋,随处可见石壁如削险峻陡峭。这一带在亘古的时期,曾经有多处的火山喷发。经地质考察,陈峭村就是位于一个远古的火山口位置上,而这一片的山川地质,也是火山地貌的遗存。
由于远古形成的地质地貌,以陈峭为核心,还成为了一处地质公园,吸引来景区建设的投资。完善了通往陈峭的公路,铺设了景区的步道,在960米的最高峰顶建起了一座“聚仙阁”楼宇。
不过,也许是由于疫情,这个景区停摆了,聚仙阁也半截烂尾,楼阁的内部没有装修,只能顺着没有扶栏的水泥楼梯登顶。
不过,登顶后的风光却是无需装修的,大自然成就的就是原生态。那下方深壑,就是第二天要途经的山涧,那远方奇峰,就是鸳鸯溪的风光。
回到陈峭村,钻入巷道,层层夯筑的土墙,如同两面峭壁耸立两侧。
这里的乡土建筑,基本上都是纯粹的夯土墙,难得看到几户用上了砖块的人家。并且还只是将这不多的砖块砌筑在大门上,充当了值得夸耀的门面。
较为有特色的,还有大门上端的“泰山石敢当”。将一般来说应该安放在墙基处的“泰山石敢当”,抬高到了很恭敬的位置上。
在这一天里,只有我们四人前来这里。陈峭村又恢复到了从前的“原生态”模样。
日出
虽然知道当天的天气不佳,可还是按耐不住想看看黎明的心情。可是出门上山之后,东方却是半遮面的模样,羞答答的露出些许红色。
在有些冷冽的寒气中,守候了一段时间,天色见亮,东方还是含蓄内敛的模样子。
于是,踏着晨光归去。
陈峭村,已经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之中。早餐时,遇到陈峭村的村长,聊了一会这里的开发与前景。他告诉说,通往鸳鸯溪的山路已经很久无人前行,那唯一的跨越深谷的廊桥,也不知能不能通过。
下山
早饭之后,我和老毕开始徒步穿越,准备从陈峭村下山到鸳鸯溪边,过桥后游玩鸳鸯溪景区。另外二人则开车前往鸳鸯溪景区的大门,在那里迎接我们。至于能不能实现这个穿越,则走多远算多远,最不济就是原路返回。
下山的路,在聚仙阁西侧,有陈峭地质公园修建的阶梯步道,回转盘曲的通往下方深谷山涧。
朝下看,深谷里的一条溪水,切开了山岩石壁。山涧的水量不大,满河床的乱石裸露。
往上看,聚仙阁高耸,奇峰巨岩凸起,崖壁点染翠绿。
下山很轻松,只要踩稳即可。很快的就看到了深谷里溪水边的路,还有一座凉亭。
下到谷底,这里的海拔是550米,我们速降了400米。这条溪水边的道路,一端通往鸳鸯溪的廊桥,另一端通往陈峭村。路旁有召唤司机的号码,当来到这里走不动时,便可以电话请车子来接。
这条通往鸳鸯溪的路,应该也是当年为了贯通陈峭与鸳鸯溪两个景区的步行通道。可是几年来无人通过,落叶已经将路面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倒伏横阻的大树也无人清理。
不过,这一路上倒是有好几处立着介绍地质现象的科普牌,将当年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现状进行了文字解说。
应该说,当年铺设的这条两景区连通路还是蛮好的,沿途有景色,高低有台阶,休息有凉亭。可是荒废了几年之后,演变成随处可见的破败,石阶坍塌翘起,凉亭被落叶厚厚覆盖。
到达了跨越鸳鸯溪的廊桥,从开始下山到此时已经走了1.5小时,从960米降到了500米。
不过,当看到被铁栅栏门隔开的廊桥时,心里顿时拔凉拔凉。可是老毕从栅栏的缝隙里伸手进去一摸,发现并没有上锁,于是拉开铁栓,敞开了栅栏门。
有惊无险的过了廊桥,这也算是一种侥幸。否则,要不就是冒险翻越进入廊桥,要不只能原路返回。看着桥下的深涧,水声喧哗,心中庆幸。
鸳鸯溪
好不容易来到了鸳鸯溪景区,当然就不能径直的走向大门出去,而是要沿着景区的游览线路走走看看。
这鸳鸯溪的最大看点当然是被誉为美好象征的鸳鸯,可是此时并不是鸳鸯伴侣们也到达的季节,所以就只能看看山水自然景色了。那么,就沿着山涧旁的步道前行,有深邃峡谷清澈流水相伴。
我们行走的方向是朝向上游。于是,就有了扑面而来的一处又一处小跌水,只见遄激水流白浪涌动。
行走在深谷之中,河床忽宽忽窄,两侧的崖壁也随同着忽而峡谷忽而缓坡。
前方的河床,出现了一处高约10米的岩石台阶,水流分为两股,轰然倾泄而下,跌落深潭碧水。这处瀑布,被攀附称为“小壶口”瀑布,而泄入的水潭被称为“仓潭”。
继续往前,对岸的崖壁上,悬挂着一股细细的水流。公园人说,由于其纤细的体态,便被称为“仙女瀑”。而仙女瀑的前方,又是一段极其狭窄的峡谷——“小巫峡”。
在走到“小巫峡”之后,沿着鸳鸯溪水的过程就结束了。掉头开始上山,呼哧呼哧的一步步上台阶,但是视野也渐渐变得开阔。
在这时,回望早上离开的陈峭方向,那座聚仙阁高耸山顶,而我们就是从那里下沟再上山。
接下来到了鸳鸯溪景区里最壮观的瀑布——百丈漈。这瀑布的落差有157米,宽20多米,其特点是瀑面宽落差大径流足,从不枯竭,四季皆可观赏。
这百丈漈瀑布,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瀑布的背后有一个山洞——水帘洞。虽然这个水帘洞并不算大,达不到《西游记》里的那样,可也能成为人人皆要前去的位置,可以眼看瀑水如同珠帘一般悬挂眼前。
看过百丈漈,便可以去景区大门与同伴们会合了。不过,要想去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先往回走一段,然后再沿着石阶上山;二是就在百丈漈旁有个直上直下的电梯,买票就可以从650米到770米,将120米的高差瞬间结束。
由于省了门票,便坐了就在百丈漈旁垂直开洞安装的电梯,舒服了一回。
结果,我和老毕,从8点到12点,耗时4小时,完成了长度约10公里,登高约300米的陈峭、鸳鸯溪穿越。
林公宫
离开鸳鸯溪,来到了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这里有座林公忠平王祖殿(国7)。这座古建筑始建于明正德八年,清代有所增建。从高处往祖殿看去,只见楼宇重重飞檐连连,装饰复杂的房屋正脊格外的引人瞩目。
这座林公忠平王祖殿,简称为林公宫。其门楼较为特别,在大门之上有龙头透雕石扁竖刻“敕封林公忠平王祖殿”。在清嘉庆十年时,原来大门的正上方又添加了一个亭阁,为重檐歇山顶。正门的两侧立石雕门神两尊,门前有旗杆石4双和立柱式香炉,均有清代年款。
走进林公宫,位于正中的祖殿是抬梁穿斗式大构架,歇山顶。正脊装饰双龙戏珠,四角起翘饰蟠螭。殿前石阶七级,两侧各有三块浮雕龙、花鸟、暗八仙等。祖殿前天井两侧厢廊建有钟、鼓楼,为重檐歇山顶。
走入祖殿内,殿内中央设斗藻井,下方为神座,正中端坐的应该就是林先生的形象。也许是年岁太过于古老,面容斑驳,衣着灰黑。要不是身披的那大红颜色,可就实在是有些惨淡了。至于他身旁的左右二人,怎么都有些公公的模样。三张座椅下方的青绿岩底座为明代原物,据称内藏忠平王遗骸。
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附近的各村各户都要到林公宫参加民俗活动。除了大量的燃放烟花鞭炮,还要进行走村进镇的游台阁活动,将传说中的神灵英雄抬起游街。在平时的日子里,这些一年一度被抬举的偶像们,还是端坐在祖殿最后面的墙壁下,养息节日里被烟花鞭炮烟熏火燎过的躯体。
杉洋村的父老们,还是很尊重古老历史文化的,哪怕这些古老的偶像面容憔悴黝黑,也还是维护着本真的“原生态”。
离开林公宫,在行驶40公里后,到达了宁德的霍童古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