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浙闽行(4)龙泉到庆元

标签:
旅行自驾安豫线车盘坑村月山村 |
十月浙闽行(4)龙泉到庆元
永和桥
从龙泉往东27公里,到达安仁镇,这里有一座永和桥。它是浙江保存最长最完好的廊桥,建于明成化年间,曾经是浙闽之间来往的必经之地。
永和桥为三墩四孔悬臂式木梁桥,桥东西走向,长126米,条石错缝平砌桥墩,桥墩的上游方向有分水雁翅。

古老的永和桥,如今名列“处州廊桥”的名录(分布于丽水的庆元、龙泉、景宁、松阳、青田等地,共有25座),成为了第七批国保。
这座国保之桥,如今依然古朴纯粹,老人们在这里聚会闲聊,与古桥相伴,静静的守望着安仁小镇。



由于入夏以来雨量偏少,河床大部分无水,便可以走到桥下去仰首细看。只见桥墩上的木梁双向平衡伸出,然后往上叠加,逐层加距伸出,将桥墩之间的距离缩短,最后再用木梁纵铺,贯通桥面。这样的悬臂式木梁结构,算是一种很古老的桥梁结构。

龙泉安豫线
离开安仁镇,接下来要驾车驶入安豫线公路。所谓的安豫线,就是龙泉境内的安仁至豫樟公路,这条山区公路也被认为是浙江最美公路之一。
龙泉安豫线起点为安仁镇,途经大舍古村、龙南乡、炉岙村、官浦垟村等乡村,终点为兰巨乡豫章村。这条路全长约88公里,全线均系盘山公路,串联起龙泉的古村名镇,展现出山乡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沿途群山连绵,碧水流淌,行车就仿佛在画中穿行。虽然这段路窄弯道多,对驾驶要求较高,可还是成为很多自驾者的行驶路线。
首先来到大舍古村,古村座落在天平山的东南麓,海拔575米,是一个群山间的静谧古朴村落。

在有关介绍中,据说大舍村的历史上倡礼重教,曾经名人辈出,其中进士三人拔贡两人。如此的辉煌礼教过程,也给大舍村留下了一些曾经的大宅院和门楣上的词语金句。
可是,我们眼前的大舍村,昔日的光彩已经湮灭,失去了白色粉壁的装扮后,裸露的黄土墙壁恢复了原生态的模样。那些纵横的巷道里,也只有偶尔出现的老迈身影。

走在大舍村内,老屋旧宅纵横交错,土墙门扇之后,是历史的沉淀。而那些源远流长的人文气息,却穿越过时光,以其残旧的现状,扑面而来。




行驶在安豫线上,途中经过了炉岙村。这炉岙村座落在凤阳山保护区境内,海拔1050米,四周绿树环抱,竹林葱郁,空气清新,村后有1248米高的通天饭甑。

由于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只有12摄氏度,便成为了一处避暑地。村里开办出许多农家乐,成为了城市人的度假村。

龙泉窑遗址
曾经在宋代显赫一时的龙泉窑,留下了许多的遗址,仅在龙泉县境内就发现了23处,其中以大窑村一带最为密集,由此便有了大窑龙泉窑遗址(国)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车盘坑村









月山村

与来凤桥相隔一条街,就是吴文简祠(国),为月山吴氏先祖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遭兵焚后于清康熙年重建。祠堂之前的那株大樟树,根深叶茂亭亭如盖,与祠堂大门左右的“延陵望族,三让世家”相呼应,彰显家族之风。




再沿着举溪往前,就是月山村最值得驻足观赏的如龙桥(国),这座木拱桥,拥有与《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一样的木拱技艺,也是浙江最古老的木拱廊桥。在桥上的正脊上写有“明天启五年建造”的字样,可是据介绍其始建的年代应该更为古老。


冰臼
错过了短小精悍的秆谷桥,可不能错过月山村附近的冰臼了。在月山村的游客服务中心了解到冰臼的确切位置后,便开车前往距离10公里外的后坑村。
车子开上了月山村西南的一座山顶。从这里的观景台上,可以一览月山村的全貌。可以看到月山村的背后有一座大山,而靠近村子的一带遍植竹林。如果从高处俯瞰的话,那竹林就像一钩弯月。而村子的西侧是弯曲的举溪,使得村庄与弯月竹林一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圆,也许月山村名字的来历,就是由于村庄坐落在月亮山与举溪之间的缘由。

冰臼位于后坑村南的一道峡谷里。走进两边均是陡峭的石壁的峡谷,一条溪水流淌,脚下是偏红褐色裸露的石体。沿着不算好走的步道往前,百米之后,峡谷渐渐变宽,石质的河床上出现了大量珠串状分布的一个个石坑。

这些造型奇特、形如石臼的“口小、肚大、底平”的石坑,据介绍是距今约200万至3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运动遗迹,其科学名称叫“冰臼”。所谓的“冰臼”是指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作用后形成,由于形似从前用于舂米的石臼而得名,是古冰川遗迹及其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

这些“冰臼”有大有小,大的长约5米深约2米,而小的也就直径十几厘米。这些“冰臼”,早在09年时就知道,只是那时交通不便,只有户外的徒步爱好者会前往。而夏季里的“冰臼”泡澡,便是那时徒步辛苦后的最好报答。


兰溪桥
在返回庆元县城的途中,开车来到松源溪上的兰溪桥(国柒)。兰溪桥是我国单拱跨越距离最大的木拱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在清乾隆五十九年重建。其实原来的兰溪桥位于下游11公里处,可是由于要建水库,于1984年按原貌迁建于此。


兰溪桥犹如飞虹,桥全长48.12米,宽5米,距河床高9.4米,拱架外观呈八字形。两侧设挡风板三层,依次的叠垂着,状如裙裾,古朴典雅。


兰溪桥体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铆接组合而成,具有抗压、抗弯、抗侧移等功能。这样的构架与描画宋代风貌的《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一模一样,只是这样的木桥在中原大地早已荡然无存,而隐居到了浙西的群山里。

西洋殿
过了兰溪桥,便是西洋殿(国
这座为了纪念香菇的鼻祖吴三公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由于位于庆元县五大堡乡西洋村的旁边,所以被称为“西洋殿”。

这西洋殿的名字虽然让人担心是引进的,可却是座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全然中国特色的四合寺观式建筑。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墙、山门、前厅、戏台、中台、正殿等。

西洋殿的建筑雕梁画栋,雕刻、泥塑、彩绘等传统工艺精湛,有着浓厚的地方建筑风格,如今成为当地香菇文化的代表。



正殿中供奉的主神吴三公,原名为吴煜,是南宋时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因其排行老三,后人敬称吴三公。由于他总结发明了“砍花法”、“ 惊蕈法”栽培香菇技术,从此香菇栽培被世代相传并推广,吴三公也被传颂成为香菇始祖。

离开了庆元,开车进入福建。经过松溪县大布村,村里有个罗汉寺,是个省级文保。据称罗汉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可是现在的建筑有一座是清代的,而其余建筑均是近年来复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