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浙闽行(6)霍童古镇
我们来到的宁德市蕉城区霍童古镇,是这次旅行中的一个重点古镇。来自闽东连绵山区的溪流,汇聚后形成的霍童溪,蜿蜒流经河岸边的霍童镇,形成了闽东的一处重要水陆交通要地。来来往往的物资和财富,也使得霍童繁盛起来,成为了闽东一带有名的古镇。
古镇街巷
由西北方向而来的霍童溪,也将古镇东西展开延伸。现在的古镇里,还有一条约400米长的明清老街,旧貌依然,保存较为完好。
古老的民居在古镇内随处可见,其历史感深蕴之中。尤其在明清一条街上。各式各样的民居林立在古街两旁,有青砖黛瓦有木板铺面有夯土黄墙,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在飞檐翘角之下,充斥着古色古香,满满的闽地生活气息。
不过,昔日的繁盛却被时间所衰减,今天的霍童已经失去了传统上的交通优势,现代的商业店铺也铺展在更宽阔的大街之上。
从前的明清建筑老街,已经是冷冷清清,大部分的门户紧闭,只有偶尔可见的行人。倒是在一座宗祠之前,还有留存有两根斑驳旗杆,据说已经耸立在此送走了二百多年的岁月。
比这根旗杆更为久远的,却是那些似乎常见却又意境深远的文字,代表了习俗的传承,代表了文化的延续。

那些高悬在门户之上的简约词语,词古意深。“永绥吉劭”意愿后代吉安;“梁孟高风”祝福家庭和谐。
不过,历史的沉淀也包括了近半个世纪里的种种颠颠倒倒反反复复折腾,被时光所淡化的词语,其影响延续至今。
如果走进街巷里的深宅大院,往昔生活的细节便能显现。所谓的“礼仪之邦”,在居家日常中,讲究礼节更甚于生活的舒适。
在古镇里,街头巷尾散布着许多的特色小吃,各种米糕面饼和汤粉,口感多样滋味变化。这些传统的美食,也还在顽固的执守传统的制作。
古老寺院
在古镇的东端,汇聚着几座寺院古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文昌阁,沿着中轴线东西展开,依次为门楼、文昌阁与后殿。主体建筑文昌阁为木构建筑,八角重檐攒尖顶,通高13.5米。
据称这座推崇文化的楼阁建成之后,霍童古镇便文风蔚然,高考捷报频传,读书成为官务员演变成延续很久的风尚。直到如今,每年的高考时节,学子们还纷纷前来,系上一根祝福自己的红布条。
在文昌阁的西边,立着一座功德坊。这座功德坊也恰好正处于古镇老街南端的入口门坊之南,在坊前还特意的留存了一片从前的卵石路面。在古时要进入霍童老街时,就必然要经过这座功德坊,也会想起前辈们留下的种种“功德”。
在功德坊的前方,一左一右有华阳宫和武圣殿两座建筑。这两处大红墙壁的拜神建筑,虽然都是近年来的新建,可也容纳着乡土间民众的传统信仰与膜拜。
霍童溪水
在古镇上,还立着好几株主干粗壮树冠庞大的古樟树。沿着河边的街道,一直走到镇子的北端,这里就有一株数百年的郁郁葱葱古樟树。
站在古樟树下,颜色湛蓝的霍童溪平缓流淌,一座浮桥横跨,沟通了两岸。
踏上随波逐流的浮桥,在脚下的摇晃中步行,来到对岸的一株大树下。这里是一片开阔的绿地,也是霍童逢年过节时的民众聚会场所。
柔柔荡荡的霍童溪水,不仅只是给古镇带来了航运和财富,更是平素里过日子的必须。下河挑担水倒进水缸,曾经是爷爷辈每日里的功课,可是来到河水边洗洗涮涮,却还是如今奶奶们习惯了的日常。倒也不是为了省下几文钱水费,却更将水边的相会当成了交往的习惯。
古代灌溉
霍童的古老历史,除了在古镇上的存留,还有在乡间的遗迹。在古镇西约2公里处,有黄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这处古时的灌溉工程,由1400多年前的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较完备、技术水平较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这处灌溉遗址,在2017年成功入选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现存的灌溉工程遗迹,主要由霍童涵洞和龙腰水渠组成。据明《闽书》载“在狮子峰右开凿长里许,高丈余,洞六尺的度泉洞,引泉溉田以济霍童,村民祀之。”
不过,如今的“霍童涵洞”,仅存下一段明渠,蜿蜒在山地之间,穿过了村庄和田地。
在龙腰渠旁,还有利用流水的水椎和水磨。这些古老水利工具,如今被闲置废弃,只剩下观赏的功能。
古镇夜色
晚餐之后,突然看见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和连串的鞭炮声,便沿着大街走去看看。原来是一户人家在操办喜宴,一连串的酒桌沿着大街铺开,喜宴举办在大街之上。
在喧闹的酒桌之后,便是幽静的深巷。传统老街的标配红灯笼,驱散了古老的意境,彰显出接轨新时代的意愿。
透过开敞大门之后的深深庭院,还能看到正厅正中的古典布局和传统文字。儒家教化的积淀,早已深刻在古镇的角角落落。
在街头的亮暗之间,还能偶然出现历史的闪回瞬间。
勤劳的匠人,依然雕凿着古老的模样。
在霍童古镇,最值得观赏的,其实是“霍童线狮”。这霍童线狮主要通过连系在狮子身上的线索拉动,使得表演台上的线狮进行坐立、蹲卧、摆首等动作。霍童线狮中,大的重40多斤,小的也有20多斤。但是很遗憾,终于未能一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