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浙闽行(3)大观龙泉
上午8:00,我们离开南尖岩,准备前往龙泉市。这一路上,要翻过几座山,沿途常见梯田层层。
然后驶入山谷,这里有河边的平展田地。
博物馆
10:30到达龙泉。第一要看的,就是龙泉青瓷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外形好似若干个坛坛罐罐的组合,在蓝天下还有了些“天青色”的韵味。
这座青瓷博物馆里收藏展出了从当地寻到的各种青瓷制品,包括残片。其年代从五代到现代均有,充分展现出青瓷制造在龙泉的发展演变过程。
有五代的“莲瓣纹刻铭文罐”和元代的“堆塑龙盘”。
宋代的“五管瓶”和“盘龙瓶”。
元代的“花冠观音像”和“男佣荷叶灯”。
接着又去了龙泉宝剑博物馆。龙泉剑,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剑之一。相传龙泉的铸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史料称两大剑师为越王铸了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剑,为中国古代铸剑的鼻祖。
我们来到的龙泉宝剑博物馆,就是收藏、宣传龙泉剑及系统介绍龙泉宝剑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铁剑,虽然早已锈蚀得斑驳残缺,可是那冰冷的寒光依然。遥想这铁器当初次出现在兵刃的格斗搏杀之时,与更古老的青铜剑在砰然的相击瞬间,那时的先进生产力便顿时大放异彩。
在此后的悠久冶炼铸锻过程中,由铁到钢由铸到锻,钢铁终于炼成,柔刚并济的龙泉剑也代代相传。在生产的演化中,龙泉剑的装饰也越来越精妙。在展出的“七星”剑上,将七粒黄铜镶嵌进铁剑。
如今的龙泉剑,却更推崇折叠锻打的工艺。将锻坯反复的延展折叠,直至数十层之多,最终形成花样繁多的表面花纹。
西街
在看过龙泉的古老手工业产品后,也该看看龙泉仅存不多的老街了。龙泉的西街是条历史老街,因地处城区西部而得名。西街东起新华街,南临龙泉溪,呈东西走向,在公园路旁的西街入口处,立着一座新建的三间四柱三楼木牌坊。
西街虽然不长,却像是一个大集市。窄街的两侧,均是些老旧的房屋。而那些还需要上门板的店铺,也依然保留着老旧的工商业门店业态。那些打铁铺、称秤店、棕制品、弹棉被等各式传统手工业作坊,沿街散落。
这沿街的老店铺中,以龙泉的手工业制造品为主。最多的就是锻炼打造的铁器店,其中还是以销售各种刀具为主。
也有最普通的家用杂货,其中的不少用品,已经在城市的现代化过程中被各家各户所舍弃,可是在这里却依然陈列销售。
街边还有很国粹的中药铺,经典的曲尺柜台抽屉药橱,在配上越来越冷落的门庭。
在西街上,还留存有一些历史建筑,包括谢侯庙、永福社、天主堂、乌石庵、蔡家大屋、周家大屋、云岩祖社、周家大屋等。西街上的历史建筑以砖木结构、全木结构等传统建筑为主,两层的房舍居多。
但是这些老迈的房屋,却大都显得陈旧更需要维修。
在西街的林林总总之间,也不乏最新潮的店铺,比如咖啡馆;也看见可以被打卡的标识——“我在XX很想你”。
在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内迁,其总校设在贵州遵义,但是在龙泉也开办了分校,校址选在龙泉南郊的芳野曾家大屋。
来到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国7),这是一座二层的大院,为中西合壁式建筑。建筑坐南朝北,正立面为“巴洛克”风格,通长44米。据介绍总体布局为三条轴线,可惜闭门不能进去看看内部。
龚家窑
在龙泉的第二天,我们开车往西,准备去距离60公里之外的宝溪乡。就在距离宝溪乡还有7公里时,看见在河对岸有一座瓷窑。于是过桥去看看这座瓷窑,也算弥补上昨天青瓷博物馆里所没有的青瓷制作环节。
在这座窑厂里,看见了摆放着的许多待烧制的瓷胚。也第一次看到了上过釉的瓷胚表面,居然不是原以为的光滑,而是毛糙的一层表皮,并且还看不出任何的颜色。原来那成品的光洁与釉彩,是要在数百上千度的高温中才能焕发呈现。
这座瓷窑名为“龚家窑”。在这一带,瓷窑常以家族的姓氏为名,也代表着这个瓷业家族的传承。
我们来到之时,正逢装窑。这座瓷窑,是个长约30米的建筑在斜坡之上的“龙窑”。师傅说,要按照瓷器的大小与厚薄来决定安放在“龙窑”的那个位置,让恰好的炉温来保证成品率。
这座龚家窑,也是一所学校的实习基地,有学生在这里参与制作。一位女学生在拍摄放在匣子里的一只小猪,她要与自己亲手制作完工的胖乎乎小猪暂时告别,等待这小猪在经过窑内的浴火焕彩后再会。
竹建筑
来到了宝溪乡,首先来看溪水南岸的“国际竹建筑”。这里的主要由竹子构成外立面的建筑群,是在2016年由多国建筑师所设计并建成。在这片建筑群里的16个竹建筑是由来自美国、中国、哥伦比亚、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和越南8个国家的11位建筑大师完成,命名为富有诗意的“隐居龙泉”。
在这些“竹建筑”里,既有公共活动的空间,也有文创展出的场地,还有可以入住的标间和餐饮店铺,使得这片“竹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文创中心。
许多在外表使用了竹子的建筑,实际上还运用了简约的金属框架结构。这使得整体的构造足够坚固,也呈现出天然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协和互补。
来自日本的建筑师隈研吾,设计出一座用了大量木条搭建的房屋,看上去很简单的横竖搭建结构,可是通风透光,具有乡土山林的意味。
这些由各国建筑大师所创意完成的各式“竹建筑”,静静地座落在群山的怀抱之中,与对岸的溪头村隔溪相望。这些充满了想象力的建筑,虽然颇有来自外太空的感觉,可是又与周边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就像所用的竹木材料都是土生土长的一般。
不过,这片在2016年完成的“国际竹建筑”已经建成有几年了,暴露在外的竹子也开始老化。在我们来到之时,这里已经变成为一个工地,建筑工人正在拆除旧竹安放新竹。
宝溪乡
在“竹建筑”的对岸,就是宝溪乡溪口村。一座外形呈扭曲状的桥,将“竹建筑”与溪口村连通。
这座桥其实已经在河道上存在多年了,但是经过创意的添加,使得老桥有了极具“网红”形态的现代造型外表。
走在桥上,由一根根木条构成的扭曲放射状顶棚,投射下黑白相间的影子,使得这座老桥多出了些许梦幻的感觉。
桥上是硬朗的直线条,可是河道旁还是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一条清澄的溪水,一汪碧绿的池塘。
专门放养的锦鲤,在活泼泼的游动。
在溪头村里,有座李家大院。这座大院,可算是溪头村当年最豪的“豪宅”。可还是被当下所抛弃,变得无人居住,只有游客进出。
在村子里闲逛时,
还被村民们所晾晒的食材吸引。乡土的美味,也许就是这样被阳光所滋养孕育。
青瓷小镇
在龙泉以西32公里处,有一个上垟镇,这里曾经是国营龙泉青瓷总厂的所在地。当老迈的国营厂倒闭之后。这片厂区又被重新设计改造成了一个青瓷文化园。而临近的街区,则成为了许多青瓷工作室和个人作坊的所在地。于是,上垟镇也成为了颇有旅游号召力的“青瓷小镇”。
不过,由于疫情导致,青瓷文化园门庭冷落,园内的看点也少了很多,便没有购票进入。只是在洋溢着颇有青瓷色的河水边,沿路走过青瓷一条街,看了几家售卖青瓷的工作室。
原本希望能够看到的制作过程,一概没有见到。这青瓷小镇,算是在龙泉最令我们失望的一处了。
源底村
从青瓷小镇往北2公里,就是源底村。据介绍,源底村尚留存着明清古建筑群,保存着36幢古宅,其中徐氏宗祠等四幢古宅保存较为完好。
走进源底村的古老巷道,走进那几座大宅的深深庭院。随处可见老旧残破,以及无人居住的空房。除了蕴含的历史意味,却还有被冷落遗弃的现状。
当年这些宅院的主人,虽然身居山区小村,却似乎都胸怀天下。大宅门上的“山水文章”之后,便是耕读人家的日耕夜读修身齐家望天下。
在这些古老的旧宅院里,富庶人家都会有房檐之下的繁复木雕。这些过去的高档装修木雕,除了证明自己的豪宅以外,也还有主人的品味与喜好表现。
在源底村口,一片小广场的一端,立着一座戏台,粉墙黛瓦飞檐高翘马头墙耸立。戏台正面的枋额上满是精细的木雕,不过这座戏台却是近年来将老戏台翻新重建的。
下樟村
距离龙泉市区只有9公里的下樟村,处于一个山坳之中。这个村落虽然深隐大山之中,可却历史悠久,古时称为“云坞古村”,如今有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省级旅游特色村、丽水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诸多头衔。
据说,宋代有位管诗人曾经隐居于此。他为这“云坞古村”题诗道,“人寺层层百级梯,新堂更与白云齐,平观碧落星辰近,俯视红尘世界低”,颇有山内世外的意境。
不管古时的诗人是如何的文字描述,也不看如今的头衔是多么光辉。就先只当做一座普通的山村,可走进来后却景色丰富。
村里有古老房屋,粉墙黛瓦小巷纵横;村里有山涧流水,沟壑冲激潭水清澄。
村子还有古树环绕,浓阴蔽日枝干粗壮。沿着树下的山径走去,还可以前往有飞瀑索桥的白云岩景区。
这下樟古村虽然拥有诸多美称,可是村民们还是传承下古老的生活。
现在的下樟古村虽然也有了旅游经济,可是村民们还是珍惜田地里收获的每一粒果实。
卵石铺筑的村中小路,可以让游客在古村里漫步,也更是村民每日里进出劳作的通道。
有一户人家门口燃烧出一股烟柱,那升腾的白烟弥散,却又被西边的夕阳映照得泛红。于是,下樟村便进入到如梦如幻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