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边境到看国保(5)东陵西陵独乐寺

标签:
旅行自驾清东陵独乐寺清西陵 |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5)东陵西陵独乐寺
清东陵
从前的皇上,虽然被高呼为“万岁”,可是总难免一死,将“万岁”打了很大的折扣。于是,当“万岁”时要住进戒备森严之地,打折扣死去后也得将自己的棺木放进富丽堂皇的殿堂地宫。
我们来到的清东陵,就是清朝诸位“万岁”的墓葬地。前人耗费人力财力建起的陵墓,好歹也没有浪费,成为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讲究风水的“万岁”们,将自己安放在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之地。





康熙景陵
不过,站立在景陵前弯曲墓道两侧的石像生,却是孙皇帝乾隆补上的。




乾隆裕陵


二柱门之后,乾隆裕陵的台石五供,相对其它的陵墓,可算得上雕凿精美。



走进耗资二百多万两白银的陵墓地宫,也是走进了一座地下石雕佛堂。地宫共有有四道大门和三个殿堂,每个殿堂内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精美佛教内容雕刻,还包括了藏文、梵文的经文,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


裕妃园寝
紧靠着裕陵,乾隆的后妃们被整体打包纳入了一处园寝里。



慈禧定东陵

其奢华的生前享受和豪华的死后墓地 ,也引来了自己墓室的被盗开挖。




蓟县白塔
早晨,来到独乐寺的门口,可是还没有开门,便沿着塔西胡同走到独乐寺以南白塔寺胡同的观音寺。这座寺院里有座白塔。
蓟县白塔(国7),也称为观音白塔。始建于辽代清宁四年(1058年)。塔高30.6米,平面为八角形,由塔座、塔身、塔顶组成。
可是这里也没有开门,只好站在大门口和隔着围墙看看罢了。

蓟县白塔的上部,为“覆钵式”,也就是像个倒扣的钵(碗),这样的覆钵式塔又叫喇嘛塔,属于藏传佛教的塔。

独乐寺
作为一个古建爱好者,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的蓟县独乐寺,是必须前来拜望的。
独乐寺存在的年代很是久远,最早可追至唐代贞观十年(636年)。而现在寺院内的山门和观音阁,则是建于辽代圣宗统和二年(984年)。
研究中国古典建筑的梁思成先生,首次对于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就是在独乐寺。1932年6月,31岁的梁先生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了《独乐寺考》,他说:寺之建筑物,以观音阁为主,山门次之,皆辽代原构,为本次研究主物。
在90年前的那次考察时,他和同伴住在独乐寺对门的小店。梁思成在县城邮局给林徽因打电话报平安:没有土匪。四个人住店一宿一毛五。

这座具有“叛逆”意思的独乐寺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为两间,梁柱粗壮,斗拱雄硕,“升起”和“侧脚”明显。要注意屋顶正脊两端的鸱吻,造型生动古朴,被认为是辽代的原物。据说山门的牌匾“独乐寺”乃严嵩所题。


在穿堂其后的两间墙壁上,是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

由于楼阁的第二层是暗室,并且只是用中间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而没有制作延伸出去的外檐与第三层分隔,所以在外观上像是两层建筑。

观音阁顶部的檐下,悬挂有“观音之阁”四字牌匾,被认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手笔,据说是他52岁时来到此处游览酒醉后所写。观音阁正门的上方,是“具足圆成”匾,被认为是咸丰皇帝手迹。这四个字为佛教语,意为破除偏执自然圆满融通。
进入阁内,在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一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菩萨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从三层门窗投进的光线照亮了观音的面容。

由于这尊观音菩萨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被称之为“十一面观音” 。观音两肩下垂,身体微微前倾,其服饰彩绘华美精细。观音塑像为辽代的原塑,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




观音阁共有二十八根立柱,分为里外两圈,用梁桁斗拱联结成一个整体,使得建筑拥有极大的抗震能力。观音阁的斗拱繁简各异,共计24种,152朵,使建筑既庄严凝重,又挺拔轩昂。在观音阁的四角,增添了八根辅助立柱,用以支撑延伸高翘的飞檐


决定,走从帝都南方绕行之路,途经廊坊、义县、涞源后去蔚县。
雍正泰陵
经过易县,也就顺路将清西陵(国1)也看看,对于我来说就是基本上看过了所有的明清陵寝。
虽然已经有了清东陵,可是到了雍正当了老大时,却另辟蹊径找到了觉得风水更好的易县山区,在同样有背山面水青龙白虎等等的地方,创建起了清西陵的第一座陵墓——泰陵。
虽然地点变了,可是陵墓的形制却不能变,什么七孔桥、华表和石像生等等一应俱全。



然后穿过龙凤门,走过三孔石桥,便进入气度不凡的宫殿区。


在经过神道碑亭、隆恩门、二柱门、石五供等建筑之后,便是雍正最终的归属处,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等花样。
作为整个陵寝中的最高建筑,明楼高居在方城之上。明楼内有石碑一座,碑基为须弥座,浮雕游龙浮雕,碑身涂以朱砂,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

而明楼之下的门洞之后,有厚墙一面,位于正中的琉璃装饰红墙,却将进入墓室的通道入口封闭。

紫荆关
离开清西陵,往西前去相距27公里的长城紫荆关(国4)。紫荆关城北为拒马河,南是黄土岭,长城沿河盘山而筑。眼前的紫荆关为明代建筑,原来有4座关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

城门门额有石匾两块,上面的一块是“河山带砺”,下面的一块题有“紫荆关”。

中国的长城,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道砖石土筑起的“大墙”,也不仅仅是沿着山海关、八达岭、张家口到大同的一线。而是以燕山、太行山为依托建起的多重长城,可以层层拦阻防御。
古人认为,山西的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而河北的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眼前的这座紫荆关,还是自古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太行八径”的第七径“蒲阴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涞源庙和塔
在涞源县城广昌大街西侧的巷道尽头,便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阁院寺,这里面有一座八座辽代建筑之一的文殊殿。

据介绍,阁院寺的主体建筑文殊殿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该殿平面近于正方形,为单檐歇山顶。在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台上植有两棵相对的古松。
可是,阁院寺的大门紧闭,呼喊后无人应答,只能从门缝里看到文殊殿的一角模样,以及一株古松的树干。

再来到县城里的一座小山岗下,这里被认为是拒马河的源头。小山上有一组大红色建筑群泰山宫,这道观的院墙里立着一座八角五层的兴文塔(国6)。据介绍,这座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建。

再次遇到关门碰壁,只好在院墙外观望一番。据介绍这兴文塔结构式样符合辽代建筑特色。这座高22米的楼阁式砖塔,虽然也是塔座塔身塔刹构成,其外观皆为仿木构形式,但是与我们所见的辽西辽塔大不一样。
也许是大明国的建筑师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意设计。
山脚下,当地人围坐打牌,根本无视我们所关心的这座塔。

就在准备离开时,天上云层的奇妙景象吸引住了我。在那漫天铺开的阴沉中,有一朵朵像圆形蚕茧般的云团。这样的云层,被称为“悬球状云”。
“这样罕见的云层,是层积云中的蔽光层积云,每当云中有大量水滴,云底及四周又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将水滴托住时,便会形成这种悬垂云底、外形几近完美的云团。但这奇异造型并不会长久保留,一旦云中水汽下降,或是上升气流减弱,水滴就会降落,形成降水,而球状云团则会如泼墨一样散逸开来。”——摘引自《中国国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