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边境到看国保(4)辽塔一座接一座

标签:
旅行自驾北镇朝阳辽塔 |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4)辽塔一座接一座



北镇庙
中国有名气很大五岳,人所皆知。可是中国还有个五镇,是五座很不为人所知的小山,为山东东镇沂山、浙江绍兴南镇会稽山、陕西宝鸡西镇吴山,辽宁北镇医巫闾山、山西中镇霍山。这五镇,作为五岳的附属配套产品,也曾经得到过帝王的尊崇。
比如,我们要去的北镇市,就是由于附近的北镇医巫闾山而得名。不过,我们并没有去名气更大的旅游景点医巫闾山,而是来到了北镇庙(国3)。
这北镇庙既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镇山庙。据称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初称“医巫闾山神祠”,到了金代改称为“广宁神祠”,在元代将神祠扩建后改称“广宁王神祠”。现在的建筑为元末被毁后于明洪武三年重建,从那时改称为“北镇庙”。
咧着大嘴萌得像宠物狗的石狮子,很有见惯了大世面的神态。


除了这些皇家气派的建筑,庙内保存的元明清碑刻也很多,御香殿前的左右各有两排,大殿旁的两侧也各立着一排,总计共有56块石碑。
其中最早的一块,是元朝大德二年的。就在这一年,医巫闾山被加封进阶为贞德广宁王。




崇兴寺双塔
在北镇市的东北角上,远远的就可以看见两座高塔的顶端。在那里有座明清年代的崇兴寺,那寺院倒是一般,而寺院内的两座辽塔(国3)却极其的夺目。

崇兴寺双塔东西对峙,均为砖砌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佛塔,东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3米,两塔相距43米。两塔型制、结构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在细节上各有差异。






据说,我国的佛寺采取双塔并立布局,早在五代时期就有(灵隐寺双塔)。但是眼前的崇兴寺双塔,虽然建成时间稍迟百年,但是体量更大造型更典雅装饰更多样,成为了辽塔中的精品。

广宁城
古时的广宁城(国6),即现在的北镇城。古城始建于辽代,金元时置广宁府,明代置广宁卫,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有总兵戍守。后清代在此设置广宁县,到了民国后改名为北镇。
古城已经延续千年,可是如今北镇市里的广宁城遗迹,只剩下三百多米的一段城墙,以及位于现在城市中心的原明代城墙南城门。


在鼓楼之南,有明神宗万历八年建立的表彰辽东总兵李成梁功绩的石坊,石坊全部采用暗紫色沉积砂岩建造,为三间四柱五楼单檐庑殿顶仿木结构牌坊,高9.25米,宽13.1米,翘檐、通枋、栏板、斗拱等俱全,柱脚前后各有石狮两对,抱鼓石两对,外侧各有石兽一只。

这座牌坊的石雕甚是精致,有人物、花卉、鲤鱼跳龙门、一品当朝、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龙、五鹿、海马朝云、犀牛望月、喜禄长寿封候等喜庆的大吉大利内容。
在坊额有竖刻的“世爵”二字,横额则刻有“天朝浩券”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字样,下刻“万历八年十月吉日立”。

离开北镇,接下来要去西北方向的朝阳市。在原先的计划中,我们应该到达中国大陆部分的最东端(黑瞎子岛东极塔旁)和最北端(黑龙江上的乌苏里滩),也就是去中国的东极和北极。但是,这个计划泡汤了,我们也只能在从北镇市前往朝阳市的途中,经过我们本次行程的最东端和最北端了。

接云寺塔

乘坐景区车来到了下寺延寿寺,这里有一座金光灿灿的佛舍利殿,而后面更为高大的才是我们要去的云接寺塔(国6)。


云接寺塔为方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37米。分为塔座、塔身、塔檐、塔顶四个部分。塔座为须弥式,南有劵门,其余三面各有一个壶门,壶门内雕有佛和菩萨,两侧配有伎乐人,四角有力士。其上有仰覆莲承托塔身。



由于塔身只是四面,所以每面宽阔了许多,也可以安排进更多的浮雕。在正中雕一尊坐佛,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坐佛两侧各有一尊胁侍,头戴冠冕,身披璎珞,神态恭敬,胁侍旁还有浮雕的佛塔一座。而坐佛上方的华盖两侧,各有祥云围绕的飞天一位。

须弥座上雕有佛和菩萨,还配有伎乐人,四角有力士,其上有仰莲承托塔身。

塔座的南侧有劵门,其余三面各有一个壶门,壶门上还挂有一把龙首锁。


佑顺寺
在朝阳南塔附近的佑顺寺(国6),当地俗称“喇嘛庙”,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佑顺寺的最前方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前檐下悬挂楷书“佑顺”云龙纹匾。

在牌坊之后,经过一片小广场,便是佑顺寺的山门,门前立元代石狮一对,庑殿顶的山门面阔五开间,中间三间辟拱券门。
可惜由于疫情不开放,也就失去了进入游览的机会。

南塔

据史料记载,南塔始建于辽代,但具体的建造年代曾经一直没有明确史料记载,处于待考中。可是在1999年在维护古塔时,意外发现了一块题记砖,砖上刻有辽大康二年(1076年)。
朝阳南塔(国8)为方形空心的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约45米。南塔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塔檐和塔刹构成。塔基方形,以砖迭砌而成。

塔基以上的须弥座设束腰两周,线层束腰的每面各设壶门五个,内雕云龙等。束腰上部为砖雕仰莲,承托塔身。

塔身南面正中设券门,其它三面设假门,券门两侧砖雕卷云,门顶浮雕华盖。与其它的辽塔相比,南塔的塔身处于光溜溜的状态,可是在塔门两侧有很多的方孔,被认为可能是镶嵌浮雕像的。
据介绍,南塔的塔身原有浮雕镶嵌,因年代久远而脱落。可是不太能理解的是,由若干砖块构成的浮雕,只靠这些孔洞就能固定吗?
如果是泥塑的造像,工艺上倒是成立,但是泥塑的又禁不住暴露后的风吹雨打。

在塔身四角,还各有一砖雕圆形倚柱,顶部承托转角铺作,另有补间铺作七朵。铺作之上为砖砌塔檐,塔檐逐层内收。
这座体量虽然也很大的南塔,由于失去了浮雕佛像的加持,看上去颇有些形象惨淡。

北塔
作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的北塔,位于开阔的广场中间,一看过去就是不凡的气概。
据介绍,在五代十六国时期,前燕的慕容氏在这里筑龙城建和龙宫,其宫殿夯土台基,就是现在这座朝阳北塔的塔基。到了北魏年间,又始建木塔在这处殿台基之上,可是木塔后毁于火灾。在隋仁寿二年,此地得到隋文帝颁赐的一颗佛舍利,因而在烧毁的木塔基础上,重新建塔,隋文帝赐名“梵幢寺塔”。
当到了唐天宝年间后,唐明皇下旨令营州刺史安禄山对这座佛塔进行修缮,并更名为“开元寺塔”。在辽代,开元寺塔再次维修,后更名为“延昌寺塔”。最终在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这座延昌寺塔再度维修,并最终定型至今。




作为始建于北魏的古塔,北塔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体型、精美的装饰,在辽西所有的古塔中,被认为是独领风骚的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