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边境到看国保(3)辽西走廊看往昔B

标签:
旅行自驾班吉塔万佛堂奉国寺 |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3)辽西走廊看往昔B
班吉塔
曾经在5年前,就有了看古塔的想法,其中位于辽西的古塔,就是当时计划中的重点。
曾经属于辽国治下的辽西一带,据介绍有64座辽代古塔,占全国辽塔的60%,并且几乎都是体量颇大。由于地理位置较偏,放弃了葫芦岛一带同样属于国保的的妙峰寺双塔、磨石沟塔、白塔峪塔、砂锅屯石塔。
位于偏僻小镇上的班吉塔(国7),由于靠近高速路出口,也方便接下来去义县,并且还是辽西辽塔当中的造型另类——花塔,所以选择成为我们要看辽塔中的第一。




万佛堂
经过县道、省道和国道,来到了大凌河畔的万佛堂(国3)。提起中国的石窟造像,人们往往想起河西走廊与云冈、龙门。其实就在辽西这里,也有年代很早期的石窟。当年的营州刺史拓跋元景,参照云冈石窟的风格,在公元499年,于大凌河的北岸悬崖上,动工开凿万佛堂石窟。

主尊交脚弥勒为典型的北魏时期风格,面相丰圆,细眉长眼,嘴角微微上翘,可惜很多的细节已经漫漶不清。



窟顶莲瓣圆形的一圈上,连环着六位飞天。不过,这六位却都没有飘带,使得其造型更像现代的体育运动。

万佛堂的第一窟,是万佛堂最大的中心方形塔柱型石窟,窟内中心方形塔柱的上部,满是佛像及供养人像。

这些上部的小小造像,却是最真实的北魏遗存。虽然被后代涂刷上五色重彩,可却大都模糊难辨。中心柱四面佛龛中的四尊佛像,均为为后世补雕。

在第一窟侧面洞壁的上方,有精细的飞天雕刻,其弧形曲绕的飘带,使得飞天活灵活现,形象顿时生动。




很多年前,在对万佛堂石窟前的大凌河清淤时,工人在河道里挖出了一尊铸铁半身人像,被认为就是北魏营州刺史拓跋元景的造像。
如今,拓跋元景的铸铁像就位于进入石窟之前的崖壁之下,成为了最坚强的石窟看守者,也成为了这位石窟开创者的最好归宿。

奉国寺
来到了义县县城,首先要拜望的,就是奉国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对于现在总数达到5058处的国保,第一批却只有180处,属于精品中的精品,奉国寺是其中之一。
在众多的古代木构建筑中,属于辽代的却仅仅只有八座,奉国寺是其中之一。
在辽代的八座木构建筑中,除了应县木塔,体量最大的,是奉国寺。
在我们设想要拜望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奉国寺是第一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雄宝殿居然面阔九间,达到了佛教顶级建筑的级别,达到了除皇宫建筑以外的顶级。
也许,那时文化程度肯定低于大宋的辽国,还没有学好博大精深的等级观念,所以有些任性的建起了这座大殿。


殿内主供了七尊大佛,并且还都是正宗的辽代塑像,由东至西依次为迦叶佛(贵人佛、成就佛)、拘留孙佛(平安佛)、尸弃佛(健康佛)、毗婆尸佛(兴业腾达佛、智慧佛)、毗舍浮佛(招运佛、发财佛)、拘那含牟尼佛(光明佛)、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
作为凡夫俗子,不理解的就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最著名的释迦牟尼佛竟然不在C位,并且被排挤到了最最靠边处。
转念一想,也许这就是承担了佛国宣传组织工作的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之处。

这七尊佛皆端坐于须弥莲花座上,其脸型表情几乎一模一样。七尊佛的高度也几乎一样,都在9米以上,只是位于正中的毗婆尸佛最为高大,达到 9.5 米。

另外,在每尊佛前方的左右,各有体量明显很小的胁侍菩萨两两相对而立。这些胁侍菩萨高 2.5 米,共 14 尊。
也许这些胁侍菩萨在佛国里的地位也不高,所以辽国的雕塑家就敢赋予各自不同的形态,使得菩萨们看上去也更有人性。


大雄殿后门内,在主佛像的背屏之后,有倒坐观音像一尊,看上去是明显不同的面目表情造型。据介绍原来是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的,有男相观音的味道。

奉国寺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距今刚过1000年,千年历尽劫难,如今雄姿依然。

广胜寺塔
位于县城西侧的广胜寺塔(国7),则是辽塔中的经典模样——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砖塔,由塔基、塔身、塔檐、塔刹等部分组成。
其中的塔基,又由基座、须弥座、勾栏平座、仰莲座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