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环太湖(2)震泽·盛泽·平望·黎里
作为历来富庶的江南水乡,苏州有着很多的古镇。除了什么周庄同里甪直等著名景区之外,还有不少并不闻名的古镇,往往只有附近的游客前往。我们从位于苏州城南的吴江区里选择了四个古镇,去看看那里的风貌。
震泽镇
虽然昨晚已经前往古镇老街转了一圈,感受到了夜间的场景和生活,可还是不甚清晰,于是今天就再前去游览。
这个古镇位于苏州市的西南一角,与浙江省相邻,古称“吴头越尾”,有二千多年历史。这一带水网密布,古来就是养蚕缫丝之地,也孕育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富庶传统生活。
古镇的风光,集中在镇子北部运河南一带。那里一条河水东西贯穿,一座建于清康熙年的“禹迹桥”横跨,在一条长约500米的宝塔街上,集中了古镇最主要的风貌。
先走上“禹迹桥”,这座单孔石拱桥,据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建。桥北的一带黄墙之中,便是慈云禅寺。
这座古禅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此后历代均有修建,到了太平军来此兵燹之后被毁,到了民国又重建,后来又成为粮库。如此颠三倒四的经历,也算是佛门的不易。
不过,虽然历经磨难,可是建于东吴赤乌年的慈云禅寺塔(国7)却历久挺立,并且还按照古风,端立在大雄宝殿之前。“慈云夕照”曾被列为“震泽八景”之一。
这座六面五级的慈云塔,高
38米,为砖木结构,由塔壁、回廊和塔心组成,塔内有木梯可从第二层迂回拾级而上。
慈云塔的底层外有回廊,内有小室,供奉佛像。自第二层起施平座腰檐,并辟有壶门。第四层有楠木刹柱直透顶端。塔刹由铁质覆钵、仰莲、相轮、宝盖、宝珠、受花和铜质宝瓶等组成。
适逢春节,古寺的香火颇为旺盛,各路信众纷纷前来,插烛焚香,各表心愿。
世俗化的国人,虽然会顶礼膜拜,但是心愿却毫无疑问的是想从佛祖那里索取些好处。
“随缘”之说,也就是只要你来供奉,就“随”你想得到啥“缘”。
所以,“发”便大行其道,直到燃烧殆尽。这也算是“人民有信仰”。
作为古镇的主要老街——宝塔街,收拾得整齐干净,虽然不是熙熙攘攘,可也不乏来来往往。
当地的管理部门,也许觉得太过于冷清不好,便将老街的上空倒挂些招摇晃眼的丝绸花伞,也算是丝绸之乡的特产。

在这条街上,最好的便是师俭堂(国6)。这片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古屋,据说有大小房屋150余间。可是一条宝塔街穿过,却将师俭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师俭堂以砖木石雕为特色,据介绍共有244幅雕刻,其中砖雕27幅,石雕4幅,木雕213幅。
也许正由于震泽不是著名古镇,街道旁便不是店铺林立,还有当地的传统民居和传统的生活。
小饭店里,还有应时应景的苏州评弹。吴地偏绵软的唱腔之中,将人熏陶得也有些酥软,很难分辨是些什么唱词。
不过,肯定不是“大江东去”之类。
说起风景,还是来到河边水面旁为好,江南的韵味,在这样的场景里最为具有典型性。
一叶小舟漂来,船工悠悠的摇桨,涟漪慢慢的浮荡,河边有连片的粉墙黛瓦,枕河人家与水面只是一墙一窗之隔。
河边还有一座当年的大顺米行,曾经经营过粮食的收购储运转卖。在那个年月里,这米行旁的码头前,应该是船只云集。

过去的岁月,给震泽留下了古老的房屋街巷;时至今日,古老的茶馆依然生意兴隆。
盛泽镇
作为GDP江苏首位的苏州,在古老之外更多的还是现代。在前往盛泽镇的路上,成群的现代楼宇将小伙伴们惊呆——这里是个镇子耶?!

虽然盛泽镇不亚于县市级规模的现代建筑让我们惊骇,可是访古却更为我们所关注。首先来到了第七批国保的先蚕祠。
建于清道光年的先蚕祠,是为了供奉蚕花娘娘(后来更改为祭祀更为高大上的嫘祖)。先蚕祠是传统的古典庙堂式建筑,全砖结构的正面门楼飞檐斗拱,颇有气势,两侧排开八字形清水砖照壁,朴素大气。东西两侧的小拱门之上,有“织云”、“绣锦”匾额。

先蚕祠正立面的门楼上,布满了雕凿精致的砖雕,下面是浮雕圆雕和透雕的人物山水花木等,上方是仿木结构的砖雕。
作为曾经的经济支柱,旧时江浙一带的蚕桑养殖区里,祭拜蚕神的祠庙比比皆是。虽然丝绸业的繁荣带动了这一带经济的迅猛发展,可眼前的先蚕祠却成为了硕果仅存的蚕神姑息场所。
正殿里供奉着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其中的那位远古女子嫘祖,据说是她教会百姓养蚕缫丝,从而成为了我国丝绸行业的祖师奶。
这在蚕皇殿上,两侧的楹联是:先蚕遗教抽丝剥茧扬盛湖风范,后叶沐恩绣锦织云擅吴越声名。
作为中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盛泽镇在历史上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而闻名。
现在的盛泽,作为全国经济排名第十的乡镇(在苏州却排名第七),也将富裕燃烧在蚕花娘娘的殿堂之前。
出来之后,来到附近的斜桥街。一条可以连通河湖江水的沟渠,贯通在斜桥街旁,层层石阶也连通到人家的门前。
街边有济南府人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济东会馆,可惜现在是街道图书馆的建筑并不开门。
街边还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吴氏旌节坊,为两柱一间,顶部缺失,疑为三楼顶。
一座中和桥,跨在水面上。这座建于清道光年的单孔梁桥,在两端桥台处各有一拱形孔,其形制颇为特别,据说为江南仅有的一座。
顺便说一下,当下中国最大的蚕丝产地,已经不是太湖附近的江浙一带,而是转移到了广西。从2005年开始,广西的蚕茧产量就是全国第一,如今更是达到了35万吨,而江浙两省相加才10万吨。
不过,更深加工的丝绸纺织印染,还是在江浙一带。
平望镇
从盛泽往北10公里,就到了平望镇。此地自隋唐以来,便成村落。到了明代,成为了水路交通的通衢之处,便日益繁盛起来。

古老的平望,如今只剩下沿着江南运河的一带,尚有些老民居的留存,还有两座古桥。
安德桥,位于古镇东侧大运河与莺脰湖的交汇处,又名平望桥。安德桥始建于唐,后在宋、明、清皆有重建重建,现在的这座桥为清同治年重建。
该桥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桥长51米,高9米,桥面石中央刻有“轮回”图案。此桥跨度大、桥孔高,曾为平望镇的制高点和地标性建筑。
安德桥南有小九华寺,古桥与高塔相互映衬,又成为了新时代的平望地标性建筑。
还有一座安民桥,在平望镇北,东西走向,跨大运河之上。该桥也是单孔石拱桥,长37米,高9米,东西两侧石阶分别为32级和35级,桥两侧置有栏石,为江南水乡是少见的陡峭拱桥。
平望镇上的安德桥和安民桥,都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附属文物点,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桥旁的小巷里,有居民在追随着甚好的冬日阳光。他们或者端坐着享受着温暖,或者赶忙着将衣物晾晒。
黎里镇
今天的最后一站,便是吴江的黎里镇,也是今天四古镇中“名气”最大的一处。安顿了住处后,准备沿着小巷走进古镇的市河边,那里是风光最好之处。
在有关介绍中,古镇的老街民居,沿河布局,更有很多的古桥,散落架设,成为了黎里最特别之处。
在《黎里镇志》的“古桥”中介绍到:老街古桥尚有17座,其中保留古式形制的有8座,略作改建的6座,重建的3座。我想一一的走去看看。
不过,当穿过深巷,来到了河边的长街上时,让我们大大的惊骇起来——一年来从未见过的旅游人群的数量与密度。
一年以来,虽然走了13个省,去过了许多比黎里著名很多的景区,可却从来没有看到如此密度的人流。
也许,是“原地过年”的要求,让广大的苏州外地打工人留下之后,来此扎堆度过春节假日。
老街上最有名的柳亚子故居(国6)里,也是人满为患。
罢了,我们立即选择了“退一步”,惹不起还躲得起。
无论怎样喧闹的地方,总还有不为人所关注的隐秘点,可以放松一下被热闹冲击了的心情。
何况还有地面上大大的“福”字,让愿意探寻者来发现。
看来,我低估了黎里的魅力,应该将黎里也纳入到著名古镇的行列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