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环太湖(4)七里山塘·千年虎丘
说来也有些惭愧,上一次进苏州城的游玩,还得追溯到1980年。在那个“旅游”一词还是朦朦胧胧的岁月里,曾经来苏州“旅游”了两天,只是游览了虎丘和拙政园、狮子林这三处最著名的景点。
时隔40年后,这一次进苏州城,便准备去走十几年前就知道的“七里山塘”。那是一条从古城西北的阊门外,前往虎丘的一条老街,沿途风景甚好看点较多。
还没有进入山塘街,就被入口附近的老字号“杜三珍”门前的排队人群所震撼一下。这家传统的苏式卤味店,诱来了要在传统节日里吃上传统美食的老人们。
七里山塘
在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由阊门外护城河直达虎丘山麓,称为山塘河。又将挖出泥土填堆成河边道路,也直通虎丘,由于路长七华里,又称七里山塘。
由于七里山塘构成了阊门闹市与名胜虎丘之间的通衢,便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
到了如今,虽然只有极少人还愿意徒步走完这“七里山塘”路,可并不妨碍这里打造成为旅游一条街。
并且,按照经典的旅游一条街的通行模式,将古老进行包装,将民用变为商用,吸引消费,让历史文化服从于经济,让山塘街呈现出一派兴旺的“买买买”。
这一段的山塘河水,也被火红灯笼所映照,平静的河面上也能浮现出沿河生意的兴隆。
离开专为游客们打造的只有400米长的旅游街区,山塘街又恢复到了传统的市井生活景象。家常穿着的街坊们,在充满了节日气氛的街道上来来往往。
就算是在GDP成为江苏老大的苏州,还存在着节奏缓慢的区域。在山塘街市民段的小铺子里,还在销售着半个世界前的小商品——塑料水瓶壳等。
街边的小吃店里,更是热闹非凡。坐下堂食的,要寻找座位;打包带走的,要排队等候。
与街道上的热闹相反,山塘街旁的山塘河倒是陷入冷冷清清之中,没有了红灯笼的加持,甚至连挂在墙上的空调外机也几乎不见。
接下来的山塘街,也坠入到甚至可以说是破败的场景之中。路边陈旧的老屋,街面甚少的行人。
这一段的山塘河边,满目的单纯黑白,一幅上世纪旧时光里的景象。
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普济桥,东西横跨山塘河。
不过,山塘街看相很差的这一段,街边却有不少的古老遗迹,以古老的姿态,漠然面对人世间的兴衰。据说,这一段的路旁,仅牌坊就有九座之多。
首先看到的,是清礼部儒士贝启祚妻程氏节孝坊。牌坊结构基本完整,为仿木石结构,用花岗石雕刻砌筑,一间二柱,顶毁,正楼石匾额刻“节孝”两字,上、中、下横枋上分别雕有飞凤、双龙和狮子。这个“贝氏”的后来家族里,也有贝聿铭先生。
接着是一座位于唐孝子祠故址前的唐肇虞孝子坊,清乾隆二十四年立坊。这牌坊为旌表孝子唐肇虞,为仿木石结构,用花岗石雕刻砌筑。现存单间二柱,定盘枋以下尚完整,上、中、下横枋上分别雕有飞凤流云、双龙戏珠和狮子绣球图案。两侧还有通体贴细砖的八字墙,其上部饰有砖雕,雕刻的图案丰富精致,有芍药、牡丹、秋葵、兰、梅、桃、荷、竹、松等。八字墙的东侧有经过修缮,看上去是崭新的面容。
就在旁边的陶贞孝祠故址前,还有一座陶张氏贞孝坊,为清乾隆年旌表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而立。现存单间二柱,除顶楼外尚完整。横枋雕有丹凤朝阳、双龙戏珠和狮子绣球图案。坊柱上镌有一联:“馨香垂奕祀,绰楔表坚贞”。这陶贞孝祠有牌坊、祠门和享堂,但是不开放。
山塘街704号的东侧,是清代的萧烈妇坊。现存单间两柱,定盘枋以下完整,上、下横枋上分别雕有双龙戏珠和狮子绣球图案。坊柱镌刻楹联:“三吴共仰冰雪操,千载常瞻绰楔荣”。坊后原有旌表节孝祠,今已毁。
山塘街707号井泉弄口的河边,有一座俞胡氏节孝坊。现存单间两柱,定盘以下完好,上下横枋无雕刻,中间刻字横枋部分风化严重。坊柱刻有柱联:“纶綍九重名高松佰,楷模百世节励冰霜”。据说此坊原在山塘街840号俞节孝祠故址前,后迁至现在位置。
在俞胡氏节孝坊的后面,还有一座陈张氏节孝坊。可是这座牌坊却古为今用的成为了一间民房的支柱,仅剩下牌坊的横枋以上部分从屋顶探出。
看来,古时苏州的妇女们,虽然人生被摧残,可却模范辈出屡获褒奖。只是可惜了这座曾经起到表率作用的嘉奖实物模型。
位于山塘街787号“鲍传德庄祠”前的,是建于民国初年的宗仁主义坊。牌坊为单门两柱冲天式,花岗石砌筑,柱端雕刻卷云纹。坊额“宗仁主义”,上款:“大总统题给”,下款:“民国八年三月”,中部刻:“宗汉家世徽歙,迁居吴下,六代于兹。顷在虎阜之侧草创庄祠,置田赡族。仰荷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钱公能训呈奉大总统,特给“宗仁主义”四字坊额,永垂不朽。谨志缘起,勒示后人。中华民国八年四月十五日鲍宗汉记”。
这是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表彰众议院议员鲍宗汉置田赡族,创建鲍氏传德义庄而题给。
山塘街上,最壮观的一座牌坊,是立在“南社纪念馆”门前的“泽被东南”坊。这座三间四柱五楼的牌坊,虽然建在现代,可是古风盎然,以新时代的古老形态,起到了对山塘街牌坊的总结归纳作用。
当然了,除了数量最多的各样牌坊之外,在山塘街上还有其它的一些古老遗存。有山东会馆,新修复的壮观的门楼很是醒目。但是两侧墙体上方的砖雕,似乎还是老货,上面还有头颅被“斩首”的痕迹。
位于山塘街728号的敕建报恩禅寺,建于雍正八年。现存山门和殿堂,山门为三间三楼一拱门砖砌牌坊式,两翼八字墙,但是山门紧闭,无法入内。
在沿着山塘街的行走中,可以看出明显不同的三个街区。一是旅游街区,全是针对游客的店铺,让古老远去;二是居民生活区,一派家常的兴旺;三是萧条老街区,大部分的房屋已经无人,也常见破败坍塌的房屋,似乎正处于拆迁改造的前期。
这就不知道了,以苏州的经济实力,以山塘河的历史过往,那如今看上去萧条没落的街区,将会变成什么模样?
希望,能保持肌理原貌,能改造破败民居,能恢复居民住户,而不是变成商业一条街。
千年虎丘
沿着山塘河边行走,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虎丘景区的大门口。看看行走距离,其实只有3公里。
说起虎丘,那可是鼎鼎大名。早在2500年之前,在苏州城建都的吴王阖闾,就将自己的坟墓深藏在石山之中。这里更兼山形秀美古塔巍峨,享有了“吴中第一山”的美誉。
在虎丘的山门和海涌桥之后,便是建于元代的“断梁殿”。黄墙黑瓦的古建,据说其主梁虽然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但是通过木构的散力和借力,依然使得“断梁殿”历久至今。
在一段上坡路后,便到了“虎丘剑池”。全部由石头仿木构的亭子,将传说的陈抟和吕洞宾二位仙人,作为了亭子的名号。
更加神奇的传说故事,是在被称为“剑池”的石壁水池中发生,据说吴王阖闾的墓室,就隐藏在这一汪碧水之下。。
虽然眼前这几面陡直平整的石壁,更像是远古开采石料后的遗留,可是据说由书法名家王羲之、米芾和颜真卿挥笔题写的文字,却更让这里的石壁生辉碧水焕彩。
何况还有高耸在一旁山头上的著名虎丘塔,让这石山剑池格外的高端起来。
在上山去虎丘塔前,先经过了一片梅园。正是梅花灼灼盛放的时节,绽放的梅朵布满在枝干之上。
俗称“虎丘塔”的正式名称,是“云岩寺塔”。而云岩寺在清咸丰年被太平军所焚毁,只剩下了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云岩寺塔。
作为第一批国保的云岩寺塔,为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48.2米,其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这座塔曾经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一点就是“斜塔”。
这座佛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为3度59分,曾经号称“中国第一斜塔”。
虽然经过现代工程技术的维稳加固,佛塔没有了继续倾斜的危险。可是经历风雨沧桑变化、岁月变故摧残的云岩寺塔,却留存了许许多多的旧日深痕。
这云岩寺塔,经历过七次火灾,所有的木构荡然无存。还经历过第七层的拆除重建,企图阻止塔体的倾斜。
从外边看去,可谓遍体鳞伤残损累累。但是更应该被认可的,却是没有试图修旧如新,没有试图妆扮完美。
经历了千年光阴的古塔,原貌原样,在短暂的花团锦簇中,又将增添一个春季的时光。
荟萃博物
近些年来,苏州又有了一处网红之处,就是收藏了古城历史文物的苏州博物馆。这座由祖籍苏州的美籍华人贝聿铭所设计的建筑,由于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外观造型和现代展厅设计理念,使得古城的博物馆在老城区里靓丽显眼,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参观博物馆的热情。
我们在前一天就预定了来参观的时间,按时到达,从而避免了节日里长长的排队人流。
一件五代的秘色瓷莲花碗,算是馆藏的珍品,是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的。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凸起,被认为是五代、北宋年间的秘色瓷标准器。
不过,展厅里还是人满为患。没法定心安稳的欣赏展品,只好大略的转着看了一回后,便来到了室外的庭院处。
在这里,更可以从容的欣赏贝聿铭将中国古典与现代构造相融汇的博物馆建筑造型。
庭院里的水池,占据了大部分的地面,却也有效的减少了建筑拥挤后带来的压抑之感。而水池里活泼泼游弋的红鱼,更让人感受到了古老中的活力。
沿着院墙的一侧,布局了片山石的连绵假山,顿时间便有了泼墨山水的悠远意境。
就在苏州博物馆旁边的“忠王府”,也是苏州博物馆以前的所在地。清咸丰十年,忠王李秀成在打下苏州之后,就在这里大兴土木建筑自己享受的“忠王府”,形成一片包括官署、庭舍、园池“绵亘里许”的建筑群。
这片“忠王府”建筑群,一直打造到了苏州失守,其工程仍未完工。
荒谬腐败的“太平天国”,在几乎摧毁了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并造成了极其巨大的生命丧失之后,留下了这座奢侈的“忠王府”。
时过境迁,虽然这座“忠王府”由于某些原因,从而挤进了第一批国保,可是“太平天国”的本质,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清醒认知。
“忠王府”旁,就是苏州最著名的园林——拙政园(国1)。不过,看着人头攒动的门口,再也不想进入丧失了应该拥有清静氛围的这里。
转向附近不远的报恩寺,这座当地俗称北寺的寺院,据称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报恩寺始建于三国吴,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改为开元寺。到了五代北周年间时重建,又改名为报恩寺。
报恩寺里,最为显著的是报恩寺塔(国6)。这座佛塔始建于南朝梁,当时为11层塔。后来在南宋时代,毁于战火后又改建成九级八面宝塔。而最新的修整,则是在2006年。
可惜,这座砖身木檐混合结构的楼阁式佛塔,却与报恩寺一同的闭门谢客,从而将原本希望更多的拜访苏州城内古迹的愿望就此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