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定制的旅行(九)古桥·古寺·古塔
离开广府古城的东门,往东行驶2.5公里,就是弘济桥。
弘济桥
弘济桥的初建年代不太明确,只是知道于明万历年间曾经重修。也许是这座桥的构造太像名气极大的赵州桥,也许是发现桥上的构件比明万历更古老,便有了弘济桥也是始建于隋代的一种说法,使得弘济桥也成为了第六批国保。
眼前的弘济桥,是一座单孔双敞肩式石拱桥,东西长48.9米,宽6.82米,全部由青石砌筑砌成。
在石桥的两侧的每个桥拱上,都有突出的半圆状弧圈线,增加了桥侧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桥体两侧的拱券上,都有颇为复杂的浮雕和圆雕,除了中央部位的吸水兽头之外,还刻着飞龙、奔马、连理花纹等等。

两侧的桥肩是敞肩(就是中空),上有一大一小的两个“腹拱”,与著名的赵州桥一样。
这样的中空桥肩,除了减少筑桥的用料和桥的总重之外,还可以有辅助泄洪作用,减少了上游来水的冲击力。
走到桥梁的大拱圈之下,抬头仰望,由十八条单劵纵向交错排列组合,拼成了弘济桥的主体桥拱。
来到桥面上,满眼却是凸凹不平的石块,经历过岁月风雨的古桥,用这样的面容,恰到好处的证明了自己的久远。
看多了被维修后平平整整的古桥面,对这样的保留感到由衷的敬意。
弘济桥的栏板,除了少量在维修时被替换的外,基本上还是原物。栏板上雕有图纹,包括虎、鹿、麒麟、花饰及传统故事等。
一幅武松打虎的图中,那挥拳的武二爷倒也颇有英姿,可惜那即将被打死的如今保护动物,却似乎长了个猫脸。
古桥上还蹲守着不少的石狮子,可惜各有各的残疾。
弘济桥的古老,还可以从以前的修复痕迹中看出。锻造的“腰铁”(又称银锭榫、蝴蝶榫),不仅连接了相邻的石料,还将开裂处拼合。
在弘济桥的拱圈、敞肩和桥面上,“腰铁”处处可见,甚至到了很密集的程度。从现场看去,这些“腰铁”似乎不是铸造而是锻造而成。
弘济桥的古老,不只是那些石头的破损和残缺,还有从石缝中肆意生长的一棵树,歪歪扭扭的挣扎出来,用年年勃发的鲜嫩枝叶来妆扮着身边的古老。
并且,有关部门也容许了这样的不规范,特意保留下这株顽强精神的小树。
弘济桥,像一跨飞虹,东西横越在滏阳河上。
弘济桥,也许只是数百年,也许已过上千年,也许还会更加的久远久远。
开元寺
从邯郸东来到邯郸以北的邢台,想看第六批国保的开元寺。
有关开元寺的介绍是这样的:邢台开元寺,又名大开元寺、东大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开元北路88号,始建于后赵时期。唐、元时期皆为皇家寺院,是中国古代北方佛教中心之一,中国历代名刹。邢台开元寺是大开元宗及曹洞宗的祖庭,禅宗二祖的传钵之地和禅宗七祖神会大师的驻锡之地。历史可追溯至后赵时期,隋文帝时名“泛爱寺”,唐武则天敕封为“大云寺”,唐玄宗赐额开元寺,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幸临,赐名大开元寺,清代时“古刹春游”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民国时“野寺钟声”为古邢台八景之一。邢台开元寺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名刹之一,寺内现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碑刻、造像、经幢及经文,其中唐十六面经幢为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开元寺石刻较详细地记载了开元寺佛教渊源和中原地区的历史变革,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历史及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从文字中看上去很壮观,来到现场后看上去更是壮观,好大的一片广场,好大的一片建筑群,高高大大,彩绘鲜艳,“大开元寺”金匾更是醒目。
可是进去看看,怎么是都是新建筑?
问了一下,原来我们来到了“开元寺文化园”,来到了规模浩大的投资巨大的盛世辉煌的气势宏伟的新建仿古建群中。
罢了,既然来到了古开元寺的新时代版,就看看罢了。
好歹还是看到了这新版本中的旧经幢和老石雕,它们很不起眼的待在树丛中绿荫下,似乎不好意思用陈旧的形象来面对如此恢弘的新古建。
真正的开元古寺,却是紧闭大门,安安静静的待在西侧一旁。
古老,总被风吹雨打去;参观,却被疫情无情在阻挡。
失望中,离开古开元寺。继续前往邢台以北40公里的临城县。
普利寺塔
在临城县城关的东北处,在一方石砌基台上,高耸起一座普利寺塔(国5,又名万佛塔)。
据称,这是我国惟一保存的北宋方形密檐式仿木砖塔。
据说,早年间的普利寺,始建于距今已有1580年的北魏太武帝年间,曾在
唐朝时重修。到了北宋皇祐四年,才在寺内建起这座四角七层的普利寺塔。
此塔为砖结构楼阁式,平面方形,高33米,共7层。一层塔身南面开有拱形门通塔心室,其余各壁面为满墙的一个个方形佛龛。
二层塔身中部有斗拱出挑,将第二层分割成上下部分。二层上方有六层密檐,各层檐下均有砖制斗拱。
普利寺塔的砖制斗拱,虽然是仿照木制,可却依然模仿得很是一致,将繁复的结构一一堆砌呈现,还无惧风雨的侵蚀。
在二层塔身的上部,各面分别有浮雕四尊罗汉像,再外加转角处的两尊力士。这些罗汉与力士,是以凸起的砖块为基本造型,再加上表面的泥塑后成就。
在一层的四面,除了门洞以外皆是满墙的一个个密布方形佛龛,每龛内浮雕坐佛一尊,这一层共有佛像1016尊。
细看这些块砖制成的佛龛,并不是用刀雕刻而成的,应该是用模具塑造后烧制而成。
在普利寺塔的院落内,还放置了一些古石雕。也许是从临城各处收集,然后在此集中存放的。
这些石雕,被院内的人家古为今用,赋予了新时代的新任务。打扫卫生的要有些挺胸收腹的姿态,捡拾垃圾的却应该随时俯首巡查。
至于魁梧雄壮的武士,被打发去砍柴最好;至于文弱的书生官员,也只能操起双手发发呆。
治平寺塔
治平寺,位于赞皇县南清河乡嘉应寺村北面,原名嘉应寺,始建于隋开皇三年,宋仁宗治平二年更名为治平寺。其中主塔建于唐天宝八年,高16.4米,为仿木结构亭阁式,由大石雕刻而成。
该寺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但其石塔却侥幸留存至今。为了保护这座来之不易的石塔,建起了一个院子。随着敲门声,看护的老人缓缓地走了过来。
一路过来看国保,越看等级越高,眼前的这座看上去似乎遍体鳞伤的石塔,居然是第四批国保,也是这次旅行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早批次国保。
这座国4的石塔,被铁制护栏围拢,还有玉米秸秆和干枯的藤蔓的加持,在一片有序凌乱的氛围中,农家小院的乡土情趣很是浓郁。
且先抛下所谓的乡愁情调,还是回归高大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实际。眼前的治平寺石塔为八角四层,均为青石雕砌,高约12.5米。石塔的每层塔身,分别用整块大石雕凿而成,塔身八面刻有佛经变,各层均有出檐,翼角飞翘,还有蹲兽装饰。
石塔的第一层,有四个佛龛和八面佛教题材雕刻,上部的仿木塔檐雕工细致,仿真木构极其严谨。
但是塔基的缺损处,却被几块红砖胡乱填补,惨不忍睹,真不知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怎么居然看得过去。
石塔的每一层均有浮雕,二层浮雕和佛龛与一层相似,只是体积略小。
石塔的第三四层,因为较高,似乎保存较好,还可以看出塔顶为双层仰莲座。但还有说法,称以前每层塔角有力士像,托举着连接上层的石柱,后在文革中被砸毁。
据介绍,该寺曾经存有一主二副三座石塔和古经幢一根,还有一座明朝成化年间立的石碑,上书“重修治平寺记”。
可是只看到了主塔、经幢和石碑,据说另外的一座五级密檐式石塔曾经被盗走过,在追回后存放在县城里某处。
这座经幢的上部也有缺损,石雕的细部也被敲砸破坏,可还是能看出当年的精美细致造型。
这片农家小院里,有田地种植,有羊圈跑鸡,满满的乡土气息中,石头铭记下的古老文化,虽然残破,却依然焕发出令人赞叹的精美之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