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小缓急  因人而异——“小方与大病”系列③

(2017-12-26 21:41:06)
标签:

张绍才

中医孔医堂

孔医堂中医

孔伯华

孔令谦

分类: 国医学堂

大小缓急  因人而异——“小方与大病”系列③

孔医堂张绍才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所以,方子的大小,药物的多少,取决于病人的病症和身体状况。多了不一定有用,少了未必无效,对证治疗,“小方”也能治大病。

 “大方”其实并一定就意味着一定要“君一臣三佐九”,凡属味多量重力猛,一次服完者,亦可称之为“大方”,此方适用于邪气强盛,病有兼证,如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是中医用于阳明脏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阑尾炎等。

大承气汤的基础方组成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四味中药。“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本方用于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之证。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在这个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情况可以酌情加减。比如,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去硝名曰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去掉芒硝,就称为“小承气汤”。小承气汤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不用枳、朴,后纳芒硝,大黄与甘草同煎,就称为“调胃承气汤”,因为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而“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组织坏死。如果病人兼有气虚,也可以加人参补气,防泻下气脱;兼阴津不足者,加玄参、生地以滋阴润燥。如此等等,变化多端。

与“大方”相反,“小方”味少,量轻,多次内服,能治上焦病,适宜邪气轻浅,病无兼证,如葱豉汤。

葱豉汤的基础方,就是葱白一把,黑豆豉一升。葱白性味辛温,辛而带润,温而不燥。豆豉是黑豆蒸而成,苦寒的性味已转微温。所以葱白和豆豉结合微辛微温,发汗不伤阴,无凉遏的顾虑。此方用于伤寒初起,邪在卫分,即新感引动伏气的证候,也可促伏邪由里出表,获得从速透达的机会。伤寒初起,头痛身热,脉浮大。这个时候,用葱白和黑豆豉煮水喝,发汗散寒。《医方集解》云:此足太阳药也。葱通阳而发汗,豉升散而发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当然在这个基础方之上,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变化再相应增加葛根、麻黄等药物。

所谓“缓方”,一般药味多,气味薄,缓缓攻逐邪气,或以缓和药治本。适用于慢性虚弱病证,如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的基础方就是人参、白术、茯苓及甘草这四种中药材。此方滋胃健脾、补阳益气,常应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证属脾胃气虚者。

人参在四君子汤中起君的作用。白术是健脾良药,具有温脾补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参而且补气力弱,是一味臣药。佐药则指茯苓,茯苓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同时能健脾安神,中医认为脾喜燥怕湿而茯苓能渗湿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甘草是四君子汤中的使药,能协君药人参、臣药白术、佐药茯苓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将诸药引导到所需治疗的脏腑和经络。

在基础方中加陈皮,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称“异功散”;加陈皮、半夏,兼燥湿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称“六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称“香砂六君子汤”。

此外,还有诸多变化。比如,若呕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烦渴,加黄芪;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伤食,加炒神曲;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所谓“急方”,气味雄厚,药性强烈,荡涤作用较速,是治疗急病重症的方剂,如回阳救逆的四逆汤。

四逆汤,属回阳救逆之剂,主治少阴病之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患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汗多亡阳,脉沉迟微细。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本方现多用于救治心衰、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因误汗、过汗所致的休克等属阴虚阳衰者。

四逆汤的基础方为附子、干姜、炙甘草。其中,附子为君,干姜为臣,炙甘草为佐使。“温中散寒四逆汤,附子甘草与干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医方集解》记载,此足少阴药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表散寒邪(附子生用亦能发表)。甘草亦补中散寒之品,又以缓姜附之上僭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干姜和熟附子同煮,有降低附子毒性的作用。

必须说明的是,有些方剂中,不一定按君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但其总的原则也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具体如何配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辨证而定。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