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家经验:老年疾病 重虚与痰

(2016-01-25 10:26:38)
标签:

北平国医学院

孔伯华学院

孔令谦

孔医堂

徐世杰

分类: 国医学堂

老年疾病 重虚与痰

中国中医科学院张雪亮 徐世杰 唐仕欢等整理

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同一种疾病,因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有别,病情的具体变化也不相同。孔师在辨证用药时,善于抓住特性,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从而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诊治老年患者时,孔师认为,虚与痰湿老年病中的两个关键环节。人过中年以后,精血衰耗,阴阳俱损,脏腑功能渐趋衰退,代谢功能亦渐衰弱,代谢产物易于蓄聚生痰,同时痰湿又影响各脏腑的功能,使人体物质代谢紊乱而加重衰老。正是由于虚与痰的相互影响,而致老年人抗病力弱,易于罹患各种疾病,且病后常常缠绵难愈。孔师在治疗老年病时,非常善于处理虚实夹杂的病理关系,对于虚损方面尤其重视脾肾二脏之调理。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且二脏关系又十分密切。脾胃功能的旺盛是机体健康的保证,胃气不足元气必虚,而脾的正常功能又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老年之人,阳气日衰,气化无权,肾阳虚损,命门火衰,致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因此,治疗时脾肾二脏都需重视,常用健脾温肾法、补肾益精法而获效。但在使用补益之法时,也多通补并用,或先通后补,用药也多清补、疏补之类,而不纯补、壅补、腻补。通之之法宗《医学正传》高士宗之意,即“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

孔师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痰既是功能虚衰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老年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在诸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为运用化痰法治疗老年病,是临床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曾治一患者刘某某,男,79岁,1997年11月11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腰膝酸软,下肢无力,后逐渐加重,近一月来发展到站行均需人扶助,腰不能伸直,眼睑下垂,视物时需用手拉提上眼睑,头昏沉。北医三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服用吡啶斯的明治疗半月,效果不理想,后经另一治愈患者的介绍来诊。诊时见患者体丰,舌质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滑而数。辨证为痰热蓄蕴于中,阻滞经络而致废而不用。治拟健运中土,化痰通络。处方:佩兰10g、苍术15g、茯苓15g、清半夏15g、天麻10g、川贝10g、黄柏15g、薏苡仁30g、牛膝10g、木瓜10g、虎杖10g、生黄芪20g、红花10g。服药7剂后复诊:大便次数增加为每日3次,稍溏,肠鸣频频,舌苔稍化,脉关上弦滑而盛。上方加入夏枯草10g、炙鳖甲10g(先煎)、炮山甲10g、炒杜仲10g、补骨脂15g。服药14剂后,自觉下肢力渐增,腿发胀,腰较前能伸直,舌苔转为薄黄,但舌质红绛。上方去天麻、川贝、夏枯草、虎杖,加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进14剂后,舌红绛减退,不需人扶助自己能行走活动5-10分钟,眼睑下垂好转,能睁眼看电视或读报纸10余分钟,西药减为12小时服1次。效不更方,再进50余剂后,日常生活已基本能自理,每日还能坚持做一些散步、屈伸腰腿等锻炼,眼睑下垂仅在疲劳时明显。用上方加工成丸药,嘱其继服以巩固疗效。按: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痿症范畴,孔师认为在痿症的治疗中,脾胃具有特殊地位。《证治汇补》云:“肥盛之人,血气不能运动其痰,致湿痰内停,客于经脉,使腰膝麻痹……故膏粱酒湿之故,所谓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是也。”对于该病的治疗,孔师强调在辨证时要细察虚实,治疗时要把握标本缓急。痰热盛时,应以清化痰热为先,但痰之所生源于中土不健,因此,痰热之势稍挫,则应加强健运脾土之力,以杜绝生痰之源。同时由于痰阻经络而使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而致不用成痿,故当佐以舒筋通络之品,以提高疗效,孔师临床习用鳖甲、山甲、红花、木瓜等,同时配合牛膝、杜仲、补骨脂等补肾强腰之品。如此化痰与扶正相结合,既体现了老年多虚的病理特点,又把握了因虚致痰,因痰致病的病机关键,治疗时层次分明,进退有度,从而取得疗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