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 (刘映)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而中医要实现创新发展,传承是基础和源头。12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杨荣臣在“2015中医传承·北京论坛”上表示,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中医药传承的形势非常严峻。
当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共同承办的“传承·流派·文化——2015中医传承·北京论坛”召开。论坛同时启动了首个京津冀名医团队牵手甘肃省基层医生的“手拉手”学堂公益项目,并发布第一批中医药传承精品课程。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5-12/06/128502577_14493609267411n.jpg
京津冀名医团队牵手甘肃省基层医生“手拉手”学堂公益项目启动
中医传承需要系统化、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制约中医传承发展的原因时,杨荣臣表示,近代中医药文化传统的弱化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让中医药发展受到了冲击。此外,还有现代中医院、科室的管理方法,包括医保支付政策,是否符合中医的特点等因素。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5-12/06/128502577_14493612258641n.jpg
图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杨荣臣
如何推动中医传承发展,杨荣臣表示,当务之急一是加强中医文献古籍的抢救与保护,加强文献的整理出版。二是加强中医理论方法的继承。三是中医药技术和传统知识的挖掘与保护。“现在中医发展存在点对点、碎片化等问题,中医技术的传承需要系统化、可持续发展。”杨荣臣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则提出,中医发展要与互联网+结合。“中医传承做的还不够,传承永远在路上”,屠志涛说,中医传承创新发展需要“三化”,即服务化、精品化、信息化,“北京中医基础深厚,有四大名医,有宫廷医学,传承要结合历史,要多学科一起研究,要深入研究。”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5-12/06/128502577_14493615232641n.jpg
图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
京津冀地区中医底蕴深厚
历代名医辈出
金有脾胃论创始人李东垣、清有活血化瘀法创始人王清任、《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近代有燕京四大名医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京津冀地区中医药传承底蕴深厚,历代名医辈出。论坛上,京津冀传承室站的代表带来了丰富的专题报告。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教授在谈到中医学的传承时表示,广义的临床疗效(包括治病、防病、康复、养生、延年益寿),是任何一门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宗旨与归宿。中医学2000多年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疗效。以疗效为根本的独立、完整、系统的医学科学体系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归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超尘介绍清代中医学家王清任家谱、五言诗与《医林改错》时表示,通读《医林改错》可以发现,王清任阅读的医书不下400种。发现过去医书脏腑描写存在大量谬误后,为了弄清楚横膈膜的具体形态,他整整用了42年的时间,终绘成脏腑图。他给人的启示是:当好中医,从读书开始。发展中医,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不懈怠,不中断。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名誉院长陈宝贵教授在分享中西汇通学派代表人物张锡纯的学术特点时表示,“我们应该继承学习张先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精神,使祖国医学飞速发展。当今我国中西医并重,应该与时俱进,传承创新。”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5-12/06/128502577_14493612910221n.jpg
图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刘雁峰在介绍萧龙友学术思想及妇科验案探析时表示,作为北京地区近代中医医家主要学术流派融汇而成的地域性中医学系,“燕京医学”代表着北京地区中医学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在燕京医学派中,近代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最具代表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张苍还介绍了赵炳南学术思想的启迪;孔令谦教授带来了孔伯华学术思想浅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明则分享了传承经典实践临床经验。
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将不断深入
为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流派、名家学术传承及研究,京津冀中医药学会联手推出本次中医传承北京论坛,致力于推进三地中医药传承工作的新模式,将此项活动逐步打造成中医药传承学术交流、文化交流、信息交流、共同提升的平台。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赵静表示,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出台后,京津冀三地学会积极做出响应,在天津签署框架协议。本次举办中医药传承精品课程及京津冀名医与甘肃省基层“手拉手学堂”公益项目发布,标志着京津冀学会间协同发展进入到实质落地阶段,今后还将不断深化协作项目,将中医药传承学术活动、人才培养、科研协作及成果转化继续推向深入。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5-12/06/128502577_14493610863171n.jpg
图为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赵静
据了解,京津冀名医团队牵手甘肃基层医生是京津冀中医药传承工作着力打造的多个项目之一。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编委会,汇集15位京津冀名医团队成员,为4000多名甘肃省基层医生开通远程课程。在甘肃省卫生计生委的推动下,创建了覆盖甘肃省所有县市的中医微信方阵,有3000多名基层医生在群里研讨。远在千里之外的京津冀名医团队,如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团队、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团队骨干老师在微信上为基层医生传授经典学习方法、经方运用经验等,使基层医生收获很大。这种微信版“手拉手学堂”,能让京津冀名医团队牵手甘肃省基层医生,可谓是“365天掌上学堂”。而为了将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成果化,北京中医药学会向中医传承室站征集中医药传承精品课程,课程为中医药专家或专家团队(含名家弟子)传承讲课视频(或音频),参评讲课具有系统完整性,同一主题课程时长不低于十个小时。组织专家进行资料审核、评议后,最终评选出“第一批中医药传承精品课程”。据悉,今后学会将每年进行一次“中医药传承精品课程”的评选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