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倾力兴学,薪传华夏—记孔伯华创办北平国医学院
(2014-06-06 14:25:44)
标签:
转载 |
经大家协商,学校定名为北平国医学院,在中央国医馆备案,萧龙友先生任院长,孔伯华、施今墨先生任副院长,其他如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峰春、陈慎吾等众名医任董事。
学院初期,由于得不到政府的实质性支持,开办学校的费用多由孔伯华与萧龙友二位由诊费中支出,面对关乎中医发展前途的大事,大家都不甘人后,纷纷慷慨解囊。一九三零年,院址设在北平西单白庙胡同的北平国医学院正式开始招生。
北平国医学院采用了与现代大学相似的招生方式,入校学生不分男女,但必须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力,并要通过统一的入学考试。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学校将他们分为不同班次,所授课程及学制也有区别。
虽然北平国医学院办起来了,但是学校需要许多老师才能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孔伯华生性和善,又善于与人交往,与当时北平的名医多有交情,因此能够请到一批名盛一时的名医来为学生们授课。
这些名医各有所长,分科细致。如赵树屏讲述《中国医学史》,周福堂、韩纪元、李卓如、任广毅、陈慎吾讲授《伤寒论》、《难经》,宗馨吾、左季云等讲授《金匮要略》,曹养舟、韩一斋、殷佩之讲授《黄帝内经》,苏派名家张菊人、刘润甫讲授《温病学》,孟仲三讲授《法医学》,孔仲华讲授古文课程。临床各科教师有儿科名家瞿文楼,妇科名家姚季英,其他名家如周介人、马龙骧、安干清等名医均在校任教。
学校的课程设计,系统地涵盖了儿科、妇科、诊断、药物、针灸、方剂、伤寒、温病、杂病等中医分科。孔伯华还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认为学好中医,必须要博学,只有深刻了解了中国的人文传统,才能完整地理解中医理论,才能挑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为次,孔伯华先生专门安排课程向学生传授《周易》、《论语》、《老子》、《庄子》、《孟子》、《中庸》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及书法、绘画、文学诗词等,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在专业课程上,北平国医学院对于中医典籍非常重视,要求背诵。孔伯华认为:一切病理,古人都已做了总结,这是很少有人认真发掘而已,只有研读传统的医药古籍,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平国医学院还设置了解剖学等西医课程,显示了孔伯华等人立意改进中医、兼收并蓄的办学思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