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性哮喘的研究
(2012-08-20 10:51:18)
标签:
学术论文中医学术孔伯华中医辨证哮喘张绍才健康 |
分类: 国医学堂 |
温热性哮喘的研究
孔伯华名家研究室 张绍才
一、
自仲景作伤寒论,奠定伤寒病辩证论治之根基。仲景专书,以启后人,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发明温热病学说。大概每一学说的创立,都与当时环境气候变化,气运转化,体质强弱,生活劳逸有关系。二十世纪上半叶“北平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遇外感温热病强调郁热伏气是感受温热病的主因,临证善用石膏,民间誉曰“石膏孔”,至孔少华先生秉承家学,继承和发扬从伏邪论治温病学说来指导治疗杂症,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哮喘病增多,强调以往年老体弱嗜饮而得哮喘的人多;而今天,幼稚的儿童,甚至二个月的婴儿也患此病。时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先生常言临床观察哮喘病症多为睡醒咳逆,睡中嘎齿,或鼻衄喷嚏,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苔或薄黄或干粘或花剥,舌质或红或绛,甚至舌尖布满红刺。与前人所说喘病有所不同。故孔老认为当今之哮喘大都属温热性为数众多。
二、哮喘的寒热鉴别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咳嗽痰稀,甚则夹痰沐,咯之不爽,眩晕呕吐,舌苔白而滑,脉象弦滑,当属伤于寒性的哮喘,为寒饮积聚。
头胀痛鼻塞流涕,咳嗽痰嘶,痰如泡沫或如黏胶,气急不得卧,额汗淋漓,咽痛咳喘,常以睡醒时发作,舌苔白滑而厚,或黄白相兼,舌尖红绛或红刺,脉象浮滑或滑数,属温热性哮喘,为痰热蕴结。
以上寒温比较,温热性哮喘为咳喘时额汗淋漓,睡醒时(午睡后、夜半时、晨起时)更易发作,吐白沐粘痰为辩证要点。若属寒证哮喘,前人论之甚详,此不赘述。
三、病因分析
温热性哮喘病因在于温与热。内有郁伏之热,蕴结之痰,外感温邪之气。温邪,为六淫之气,人感触化为温热时邪。外感温邪治疗不当而化热,或清解未彻底而滞留热邪。温亲其累,内有伏热,加之外热,两相焦灼,反复发作。叶天士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此时病邪在表,哮喘症状肺经多见。酿成温热性哮喘往往都在痧疹、百日咳、乳蛾之后。痧子成喘,乳蛾成喘,临床处处可见;另有嗜饮肥甘,临睡饱食,易于积热成痰,种下温热性哮喘的病根。
四、病机阐述
五、治法概述
旋复花(布包)12克
川牛膝15克
法半夏10克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本方剂之使用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