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墉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共享论坛上的讲话
(2012-05-11 14:37:20)
标签:
孔德墉孔医堂文化传播知识共享中医传承文化 |
分类: 感悟随笔 |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共享论坛上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庆祝孔医堂五棵松馆开业,并请诸位就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共享的主题发表高见。我谨代表世界孔子后裔宗亲联谊会向诸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与诚挚的祝福!向以京城四大名医传承人为代表的从事中医事业的前辈与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
孔医堂与同道们秉承祖国医学精华,不断传承创新,为推动祖国医学事业发展、服务人民医疗健康、共享传统医学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孔子后裔宗亲联谊会对孔氏家族企业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
我对医学没有专门研究,但世界孔子后裔宗亲联谊会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我借此机会谈一点看法,请诸位专家与朋友指正。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从总体上说,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天人合一”就是把人类看做自然界与宇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天人相分”则把人类与自然界看作两个对立体。中医重视整体、西医重视局部的这一理论分野正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天人合一”与中医学的关系。第一是“天”与“人”的合一。第二,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
先说第一点。中国古代思想视阈中,天有时候指的是人格之天,有时候指的是自然之天,无论自然之天还是人格之天,中国先民都不去追问天的背后隐藏的奥秘,而是关注天对万物与人类的作用与影响。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默默无闻的天给予了大地生机,人与万物的生命成长得益于天。所以,天的运行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孔子自言“知我者其天乎”,“五十知天命”等语,孟子讲“君子……上下与天地同流”。这些论述都表明,早期儒家心目中的“天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既然天与人息息相关,寒暑往来关乎人的身体健康,阴晴圆缺关乎人的心情变化,这已成为中国传统的经验知识。对于感冒,中医先诊断是风寒还是风热引起的,然后才对症下药,而西医则不必区别这些。中医这种治疗学的基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第二个涵义就是大、小宇宙的问题。西汉大儒董仲舒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把人的生理与天、时相比附。他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体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与天体、地形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的比附,正为“天人合一”建立了实质根据。董仲舒认为,天地是照自己的样子来“生”出“人”的。人的身体具有天地阴阳五行的属性与特征。因此,人的身体是一个缩微的宇宙整体。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在人的身体小宇宙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就会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所以,中医要把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会重视局部而忽视整体。人们常说“中医治本”,其道理正在于此。
在当代社会,中医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正在面临西方文化的挑战与冲击。但中医与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传统,其独特魅力与价值要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来看待。短时期来看,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还不能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但中国文化与中医复兴的趋势已经出现。西方科技与文明发展暴露出的诸多弊端,已经证明西方“天人相分”的理念不符合人类文明终极发展的目标,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契合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医的养生与保健功能作为解决人类健康之根本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我相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充满敬畏与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复兴的伟大重任,我们就会尽快实现中医现代化,我们一定会迎来中国文化的美好春天!
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祝愿孔医堂继续以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高超的医术,在传承祖国医学文化、服务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阖府吉祥!
2012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