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证治
(2012-01-14 12:34:33)
标签:
阮劲平孔令誉丹毒中医辩证湿热中医公开课 |
分类: 中医辩证 |
丹毒证治/文 阮劲平 孔令誉
现代医学认为丹毒是由
β溶血性链球菌(丹毒链球菌)侵入皮肤或黏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起的急性感染。中医也称之为丹毒,因其病位不同,命名也不同,生于头面部,轻者称“抱头火丹”,重者称“大头瘟”,生于下肢的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毒”。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患处掀红肿赤,色如涂丹,形状不规则,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有时可发生水泡,压之褪色,去除压力后颜色很快恢复,有烧灼感,常伴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起病急骤,蔓延迅速,一般不化脓,很少有组织坏死,多发于面部或下肢。若反复发作,淋巴管阻塞,会使皮肤增厚,形成象皮肿。
孔老认为,丹毒多因素体血分湿热,兼感天行风热疫毒之气,或体表皮肤破伤,毒邪乘袭,湿热火毒暴发于皮肤间而成。发于小儿者,则由胎火胎毒所致.治疗上当以解毒散风、凉血渗湿为法,疗效可靠,但对于素体湿热的老年患者,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得法,病久难愈,甚至出现象皮肿。
【基本方】:
生石膏30g(先煎) 金银花15g藤30g
嫩桑枝30g
炒丹皮5g
土茯苓30g
【方解】:方中以生石膏、生知母清阳明之实热,金银花藤、连翘、公英、地丁、野菊花清解热毒,银藤、桑枝通络止痛,茅苇根清气凉血,丹皮、赤小豆凉血活血消痈,土茯苓、川萆薢、滑石清利湿热,黄柏燥湿解毒,白蒺藜、蝉衣散风,诸药合用,清气凉血,散风祛湿治疗血分湿热所致的丹毒效如桴鼓。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本方剂之使用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