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浅说
(2009-03-19 09:55:28)
标签:
太极生命中医养生性命孔伯华医馆文化 |
分类: 养生太极 |
太极浅说
“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很多人以为应该是用脚或用腿打人,其实不然。我理解这里的“脚”指的应该是步法,因为灵活的步法不仅关系到自身技法的有效发挥,在心理上也会略胜一筹,最起码打不过跑得也会快一些,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
太极起式之中的“无极式”到“太极式”区别就在于“动静”之间,练习时全凭意识调动“动静”之间的转换,只要你想动了,你就动,想静了,你就静,如此便虚实便分明了,并在立身中正下翩翩起舞、宛若游龙,这就是太极的韵味。
太极拳与其说是“练身”,不如说是“修身”,“反婴寻天籁,功到自然成”。
原传太极拳起源于古代的“弓”法,太极最基本的劲力——“棚”劲其实正是拉满弓的感觉,因此太极拳中也有“一身备五弓”的说法,这所谓的五弓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力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丹田”,古人认为人的脐下三分的小腹部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所说的“气”就是“力”,“力”就是“气”,同一种意思,是人格化的神秘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能量。那么“气沉丹田”就是“入力丹田”的意思,无论人所做的任何运动,只要对外界有了力的作用,自身就会受到同等大小的力的反作用。你打出去800斤,自身也会受到800斤的作用,你会将这800斤放在哪儿呢?是大脑、胸部还是下腹部,肯定是在下腹部了,因为这里面的器官最不重要,也最为柔软,最富有弹性。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在激烈运动之后,感到小腹部疼痛,正是因为丹田练得还不够。不要担心自己的肌肉不够发达、筋骨不够强壮,其实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能够举起2吨的重物,问题是我们只利用了很小一部分的潜能。
太极观,其实就是“天人整体观”,一动无有不动,开合、进退中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平衡。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难道我们不应该
月有阴晴圆缺,此自然之常变;人有悲欢离合,此常人之情感。在人生的浮沉荣辱之中,在生活的悲欢离合得失之中,我感悟到了太极所带给我的乐趣和文化底蕴。太极者,无极而生,变化之符号者也;人生万象,社会百态,历时之轨迹者也。太极至真至纯,以简示繁,亘古不变。有人说:“太极文化,是一种新锐思想,是新世纪的认识论,是调剂心神的内功心法”此话说对了一半,其实“太极文化”早已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可悲的是我们虽然生活在太极中,而我们将要把它的真谛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