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书展
(2016-08-20 19:26:25)
标签:
上海书展读书二维码听书静雅思听 |
分类: 读书笔记 |
去上海书展,对我已是一项很仪式感的事情。今天周六,在午后雷暴将息时,还是出了家门前往。要知道,我这真的算是忙里偷闲——毕竟下个礼拜有一项极为重大的考核在前。
书展还是在上海展览中心,这地方挺好,东西各两层的分馆,再加一个中央大厅,绝对让各式书籍摆个满当。排的队伍并不算长,先进入的是西馆。按照既定的路线走,发现布置与以往一样,并没看出太多的变化来。
遗憾的是,腰痛!只得及早找了地方坐定,休息一会再转悠。想来难道年龄大了,竟也没了扎堆进人群买书的冲动了。本来是带着任务来的,所以先去买了一本毛笔字帖。后来继续走,一直到中央大厅,下午三点半,恰好有一场见面会。
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光临现场。人多熙攘,一条长龙。人手一本《二手时间》待签。我站在侧边的回廊上,远远地望了几眼。旁边有人说,作家就是不修边幅呀。我定睛再仔细瞧,人家穿戴的挺好呀!
现场嘈杂,她到底讲了什么怕是没人去关心。不过,大腕抵达这里,就是一件胜事了。我继续走着,怀揣着过去逛书展的心情。比如,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展位,那就去看看“新知系列”,如果是上海科技出版社,那就是哲人石及科技人文类是否有新品上市。当然,在东一馆的中信出版社,摊位局促的很,书的品质到很棒。最受追捧的是《忒修斯之船》。大概,这书类似于皮包里的prada吧。
我对这样的图书没兴趣,显然不会去看。想来想去,看了这么多的出版社,自己会很固定的挑选图书。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图书的品牌里,湛庐出品的很多都被我读到。事实上,即便不来书展,对人文社科图书的涉猎,在豆瓣上基本都能顾及。
在现场,我还做了些什么呢?除了漫无目的的兜转,我竟然还订阅了一份《文学报》。令我惊诧的是,也的确有小朋友在关注着文学。有一位约莫初中的来自嘉定的学生,现场买了一份2015《文学报》合集,还工整地填写了一份订阅单。
我平常喜读《文汇读书周报》,《文学报》倒没看过。我猜测,也应该是介绍书的一份报纸吧。如此想来,每周一份,闲来读读。若一个月内能看到一本有意思的书讯或书评,也算是值了。这份《文学报》一年订阅价61.8元,竟还送30元读书券。在文汇出版社的展位兜转半天,只得买了德斯蒙德·莫里斯的书,《肢体行为:人体动作与姿势面面观》。对了,他的“裸猿三部曲”最早也是文汇出版社引入的。
对了,还去办理了一张上海图书馆的借书卡。现场介绍说,只要有上海本地身份证或淘宝信用分>650分即可免费办理。我的分早>800,但现场手机信号极差无比,只得用身份证办理。希望,这后面的一年里能去上图几次吧。
在新浪读书的访谈演播室外面,听了几耳朵。新浪的员工大约是刚毕业吧,普通话像是在故意做做,为了问嘉宾一个问题,做了长长的铺垫。凝缩成一个短句,那就是“请给西部的中学生推荐一本书。”我相信,嘉宾一定是懵逼了。果不其然,他支吾,答非所问,最终也没给出任何一本书的名字来。我想,嘉宾心里一定恨恨的!
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现场的二维码太多了。有太多的人央求你扫一扫。更何况,听书已经是这个时代另一显著特征了,业内流量大的当属喜马拉雅和蜻蜓。尽管,我很中意的是静雅思听。
本想再多看看,奈何腰力不支,只得及早撤了。这每年一次的光临书展,也就更像是一场仪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