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不确定性取决于都市人于自己 |
分类: 没有大事 |
http://s10/middle/58cc75934d8ae8acb2be9&690
三年前,美国怀俄明的杰克逊小镇。这里依傍着大提顿国家公园,发源于黄石公园的穆斯河从小镇西侧流过。如果你刚从黄石公园向南去,一定会路过这里。到达这里时,依然习惯性的寻找中餐馆。落座开吃过半,旁边一桌的一老一少正盯着我们看,一位优雅的老妇人带着约莫8岁的外孙。老妇人像是打招呼似的,向我们问道:这就是ipad吗?我外孙很是好奇。随后,B老师像极了苹果店员,为她做了介绍。及至现在,我依然清晰的记得这一老一少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是我一直在思索在如此人口稀少的正宗美国西部,生活在这里的人会是什么光景?与旧金山、纽约的都市人相比,在大提顿国家公园范围的居民,都会怎样度过他们的一生?我没法知道,也永远无法知道。
2010年底,我的留学即将结束,却整晚的睡不着。原因却很简单,那就是找工作。我在脑子里想象着未来不同的工作归属,可能带来的诸多变化。每每一想,就是几个小时过去。头脑里的每一种选择或被选择,都将通向不同的人生目的地似的,是否精彩丰富都能看的一清二楚一般。在想的焦虑时,我还写过一篇叫做《有个人死了》的日志,让不少朋友吓的不轻。我还写下过信件,以不同的角度向导师表达自己读博五年感受。不过,他不会读到我以假想离开上海的身份所写的信了。
再往前想。2003年,我恋爱了。没想到的是,那姑娘却说恋爱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一起,你喊我老婆,我喊你老公。我的世界观当时像被颠覆了一般,我以为恋爱就是恋爱,它就是目的本身。只要大学一毕业,分拆散伙,各赴前程。没想到,那姑娘偏不这么认为。为了能在一起,只好努力学习、考研,争取好的工作机会。最终,在经历了风雨波折后,那姑娘在六年后变成了我LP。我们真的结婚了!
再往前想。2001年7月。我的高考成绩还不错,家里人却愁的像我名落孙山一般。父亲满心希望我能报考一所学费生活费很少的医学院,我却想着能学点化学、环境之类的普通专业。僵持到最后,我做出了让步,最后无惊无险的就读医学院,开始了我又一个五年的高中生活一般。如果当初坚持自己的选择,现在身处何方,从事什么职业?
再往前想。1995年的春天。父亲决定让我转学,到离村子8公里外的镇上就读小学,寄宿在战友家中,每周回家一次。转学的原因是,村里的小学教学质量很差。也是在转学后,我才知道语文、数学原来应该是不同的老师授课,我第一次学会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这样的作文用词,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勃发了学习之乐。如果当初没有转学,我后来的初中、高中生活将是怎么样?如果高考没有中榜,我是否会想我的堂兄们一样开出租或大货车,上山采石或者成为养殖专业户?
没法再想了……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人生的可能性无限之多,每一种道路的选择都将可能应对不同风味的人生体验,进而形成独特的人生悲喜剧。对眼下而言,另一个重要问题却出现了。当我们最初的选择已成定局,并使你的人生进入了看似正确的轨道后,你还敢不敢于改变?
尤其是,当你迈入30岁的门槛后(anyway,我还差一年才而立),你总觉得自己应该定型了,不应该旁逸斜出,要忠实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围绕着自己或已设定的规划路线图,不断向前迈进,直到终于达成。随后,你回望并回味,大谈自己人生的成功。
要么,惯常的工作和生活已经主宰了你,你习惯了每天按部就班的开始与结束。你说不上乐趣在哪里,但也并不感到痛苦。你知道工作、家庭都像给了你点压力似的,你维系着工作关系的稳定,家庭生活的稳固。你已拥有了相对固定的朋友圈与生活方式,就连周末休闲方式都非常固定。你能从周一望到周日,知道每一天都该发生些什么。
总之,用稍微残酷一点的话来总结,“凑合着过活”。这句话也是我从一篇《多数人凑合着过活》的网络日志看到的。文章来源自一个叫做raptitude.com的网站。这个小网站的主题正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想谈的问题是,有些事情或问题在个体身上持续多年后,会成为巨大的生活问题。遗憾的是,你却无力做出彻底性的改变。换言之,尽管我们想象着可以环游地球、35岁退休,可实际上大多数人一直在苦逼。
“每个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和生活的质量是建构在少数的主要结构上的:我们在哪儿生活,我们从事什么陌生,我们不工作的时候如何安排时间,以及我们与哪类人共度大多数时间。”你想改变,却总是变不了,要么无法坚持这种改变。也正因此,林林总总的励志书并未让你更加勇猛坚定,也未使你更加高效,更没让你提升个人幸福感。这一切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于最自然的生活轨道,在习惯的地方呆着,无法甚至不敢做出丝毫的改变。
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我总记得这句话,“变化与不确定性是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人们焦虑,是脱离了固有的舒适区域,自身感受到了风险或威胁。反过来想,变化与不确定性也是让人生千姿百态的方式,不求变,不存异,不殊途,不折腾……人生是否会无趣的多呢?作者倒是给出了几条人生“箴言”。我且录在这里,没事倒可一读,也算自勉。
1.人类普遍有巨大的缺失感或不甘心。
2.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职业、朋友、习惯和家)普遍取决于偶然,而非人类自身有意识的选择。
3.那种巨大的缺失感往往源于你现有的与对你而言最好的生活方式不相匹配。
4.对生活中你所接受了的既定方式做出有意识的改变能给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立竿见影的变化。
5.很少人这么做。很少人有意去追寻他们的“完美”城市或社区,去寻找与他们真正心灵相通的人们。大多数我们活到七八十岁,捍卫上天赋予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觉得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6.任何时候,去做重大的改变看起来毫无可能。因为你认同自己一直以来所做的。而从另一面来说,这种继续现有的生活方式看起来荒诞不已。
7.但是,自我认同是不断发展的。你一直都在成为另外一个人,当你做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后,你可能会发现,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忠实于自己。
2013年5月18日凌晨补记:
想起前两天看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起始处,郑薇一个人在站台上等待着本该是电影男主角的林静。可是,林静站在站台的远处,只是静静的看着。此后整整7年,林静似乎消失在郑薇的视线里。
当他们最终相遇,当林静说出彼时未见的缘由后,我们不禁唏嘘。就连林静都回想,如果当时他喊一嗓子,或许他就能与林静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生活没法倒带。他们的青春只能经历一次。青春只能用来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