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植物探险家薄三郎植物 |
分类: 读书笔记 |
http://s1/middle/58cc75934d80bf904cc00&690
(英)玛丽·格里宾;约翰·格里宾 译者:薄三郎
出版社:江苏科技
ISBN:9787534594724
出版日期:2013/01/01
页数:177
译后记
2010年,我在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斯留学。在一幢白色公寓里,我开始了这本书的翻译。推开2楼的窗户,外面便是疯长的绿色,春天曾驻足的气息似乎已难闻及。我所居住的地方,若消弭时间的维度,那将是这座城市的辉煌之处。在方圆3英里内,是1904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地,是著名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当然,还有全球排名第3的密苏里植物园,足以与英国皇家邱园比肩。
沿着一条冷清的道路,直行两英里便是植物园。作为一个曾长期忽视并漠视身边植物的人,我对植物本无深厚感情。在我肤浅的认识里,植物是沉默不语的,静态默然的,我总是不能从植物身上,获取太多的教益。它们太经得住自然蹂躏,风吹日晒雨淋虫侵,它们压根不挪动地方。若不将时间过度放大万千倍,你都难以察觉它们的变化。
随着翻译的进行,一切都在静悄悄地改变着。“花是衡量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尺。”在《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一书中,作者伯恩·哈特如是说。伯恩·哈特正是圣路易斯植物园里的研究员。当各式各样的植物,满眼地在大地上生长时,你还是会问一个问题:它们是怎么长在这里的?它们从哪里来呢?
《植物探险家》给了我答案:植物是植物探险家们不辞辛劳地异域探寻,才得以光芒绽放。展现于眼前的万千种开花植物,背后无疑有双看不见的手。一方面,植物探险家跋山涉水,出入蛮荒境地,在大自然的某个角落,像淘金一般苦苦寻觅;另一方面,在以植物学为肇始的西方科学界,植物无疑是最佳的研究和欣赏范本。植物是炫富的用具,植物是身份的象征,植物是时尚的代言,植物是殖民的先锋……而这,正是《植物探险家》所讲述的故事。
对我而言,植物园是养眼之地。尽管所知甚少,但很高兴能进入一片神奇的世界。“无畏的植物学家们,凭借双脚和马匹前进,踏足遥远荒凉的异域疆土,翻越罕有人迹的高山峻岭,穿越茂密繁盛的矮丛密林,时而遭遇当地土著的袭扰破坏,克服饥饿疾疫,将所获植物带回欧洲。”
翻译这本书,则让我透过这片神奇世界,看到了找寻侍弄植物的人。圣路易斯曾是美国通向西部的门户与起点,一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架势。1804年,刘易斯与克拉克的西部远征便从这里起始,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横越美国大陆的考察。在本书中,最令我唏嘘感叹的“硬汉”大卫·道格拉斯也曾踏上过类似的路途。当我在美国西部地区自驾时,荒蛮高远的原野,让人直觉个体的渺小。大卫·道格拉斯也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植物学家。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一对夫妻,以科学写作为主业。我曾读过他们的《大众科学指南》,行文严谨,科学味道浓郁。本书行文追求严谨,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全书乍读之下平淡,再读便觉厚重,也有历史诚意,书中人物命运走向,更令人喟叹。总之,本书带着敬意,基于真实的史料发现,对11位植物学家的生平进行了事无巨细般的描述。
感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曹琳娜,敢于慧眼择拙,让我这毫无翻译经验的嫩头青担纲这本著作的翻译。感谢Gary wang、郑熙慧对本书翻译与词语运用上的帮助与点拨。在美工作生活期间,感谢卞金俊医生的悉心关照。在繁重的医院工作、业余时间的科学写作外,翻译这本书算是我最新的一种跨界尝试。当翻译尘埃落地,仔细回想整个过程,我只能说并不轻松。本书涉及大量植物学专业词汇,涉及的知识范围宽泛,更涉及历史、地理等诸多内容,难免有我所不熟知的。对本书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若有翻译不当之处,也欢迎读者“找茬”指正,以期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