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如剪彩层层见,枝似轻丝袅袅垂

标签:
海棠家族垂丝海棠观赏植物文化意象ppl |
分类: 旅途随记 |
元好问有这样一首诗:“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浅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你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花的花蕾吗?
这首诗的题目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上周我关注路边的海棠树,它的花蕾就像元好问所说的那样还只有几点红色,深藏在那些刚刚长出的枝叶里,仿佛在告诫自己,一片芳心不要轻易吐露,就让那些喜欢热闹的桃花、李花去争夺春光吧。但一阵春风吹过,海棠的花蕾就不安分起来了,在很短的时间里,一个个的花蕾竞相绽放,仿佛整个空间都被染上了一抹粉色。
海棠的种类很多,今天重点介绍其中的一个品种——垂丝海棠。
垂丝海棠
垂丝海棠是是蔷薇科苹果属垂丝海棠种落叶小乔木,树高可达5米,树冠开展。它是一种原产于我国西南部的树种,可算是海棠大家庭里的花魁了。幼枝紫色,叶卵形或椭圆形,3-4月份之间开花,伞房花序,4-7朵一簇,花梗细弱下垂,有稀疏柔毛,呈现温柔的紫色,从顶端向基部还会呈现一定颜色的过渡,从紫色变为粉红色。花朵簇生于顶端,花瓣呈玫瑰红色,朵朵弯曲下垂,花色如玫瑰般艳丽,花姿如仙女般优美。柔蔓迎风,垂英袅袅,近瞧宛若淑女飘荡起舞,含情脉脉;远望犹如彤云密布,美不胜收。“垂丝海棠”因此得名。
古书《花镜》中记载:“海棠之有垂丝,非异类也。盖由樱桃树接之而成者。花梗细长似樱桃,为花中神仙也。”垂丝海棠多植于江南、西南各省,以云南最盛,据《滇中》载:“云南的垂丝海棠高数丈,花色鲜媚,为人间尤物。”
如此美好的事物,自然少不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赞美。南宋大臣任希夷在《垂丝海棠》一诗中写道:“宛转风前不自持,妖娆微傅淡胭脂。花如剪彩层层见,枝似轻丝袅袅垂。”描述垂丝海棠娇媚妖娆,如秀发遮面的淑女,花如剪取彩绸制作的彩花,枝梗轻柔袅袅垂落,把垂丝海棠的形态刻画的惟妙惟肖。
垂丝海棠
海棠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历史长流的史料中,记载的并不是它的观赏性,而是作为经济作物,重视的是海棠的食用价值。《诗经·卫风·木瓜》有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全是海棠类的植物,它们在古时候常常被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上林苑是西汉时期规模恢弘壮阔的一座皇家园林,在当时,海棠也是作为经济作物,为观赏它的果子而栽种的。
从观赏果实到观赏花卉的转变,大约发生在西晋时期。西晋大官僚、大富豪石崇所造的金谷园,位于洛阳,该园屋宇宏丽、花木成林。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石崇生活极其奢华,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文学家潘岳有诗咏园中景物:“前庭树沙棠,后园植乌椑。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这首诗中所说的“沙棠”,就是海棠类植物。据说,石崇曾对着盛开的海棠感叹道:“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看遍人间富贵的石崇竟被海棠花折服了。海棠的各种品种基本上都没有香味,只有西府海棠香气四溢,但西晋时期还没有这种植物出现。
海棠栽培始盛于唐,唐人郑谷有咏海棠诗:“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妖娆全在欲开时……”郑谷写出了至今为人所称道的海棠“新著雨”、“欲开时”的艳丽妖娆的风姿神采。据北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记载:“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说唐玄宗召见杨贵妃,时贵妃宿酒未醒,娇柔妩媚,被帝戏称海棠花睡未足矣。将宠爱的贵妃比作海棠,足见帝王对海棠之喜爱。此典故代代流传,“海棠春睡”也成了后代诗人画家不断吟咏描绘的题材。
皇家的喜好让海棠的栽培在宋代达到鼎盛,出现了专门研究海棠的专著《海棠记》。明清两代,海棠的栽植更加遍及全国各地。海棠,因“海”有“多”“大”之意,“棠”又与“堂”谐音,有满堂、满庭之意,寓意满堂富贵、儿孙满堂、满堂生春,因此民间又称海棠树为“富贵树”,海棠花为“富贵花”,代表了吉祥与美好。在庭院中,海棠与牡丹、玉兰配植,寓意“玉堂富贵”;与桂树、玉兰配植,寓意“金玉满堂”;与柿子相配,寓意“世代同堂”。海棠至此成为上至皇家贵胄、文人雅士,下至普通百姓都喜闻乐见的吉祥富贵花木。
垂丝海棠
以垂丝海棠为题材赋诗作画的文人墨客很多,留下的佳作也很多。这里特别要介绍几位。
首先要介绍的是苏东坡。当年他谪居黄州,日子凄苦,“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黄州每年春天开放的垂丝海棠,让苏东坡为之倾注了极大的感情,为此,他反复写诗著文,寄寓情怀。其中有一首诗,题目叫《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他这是借着写海棠,抒发自己的情感呢。苏东坡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记游定惠院》,一开头就说:“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垂丝海棠
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写的一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燕支雪其实就是胭脂雪。在苏东坡眼里,垂丝海棠就像雪上搽了胭脂那样美丽,于是给它起了一个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上面诗句中的“雪落纷纷那忍触”,说的也是海棠花飘落的境况。在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他写出了咏海棠的绝唱:“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唐玄宗以海棠之明媚喻杨贵妃的妩媚,苏轼则反其意而行,以杨太真之风流喻海棠之明媚。
宋笔记《春渚纪闻》中有一篇《营妓比海棠绝句》,就说的是苏东坡在黄州时给营妓题诗的事儿。那时的文人狎妓宴饮,饮酒赋诗,是一件很时兴的风雅之事。有个叫李琪的营妓,年少聪慧,经常为苏东坡服务,但却一直不好意思向苏东坡索要墨宝,眼看苏东坡要离开黄州了,才抓住机会在一个送行宴会上,说出了心中久藏的愿望。酒酣时的苏东坡乘兴命其磨墨,挥毫于李琪小姐领巾之上题诗文两句:“东坡七载黄州住,何时无言及李琪?”写了这两句之后,“即掷笔袖手,与客笑谈”,像是把底下的两句忘了。酒场临散,李琪实在忍不住了,跪拜在地,求苏先生再给续上两句,苏东坡大笑:“哎呀,差点忘了出场了。”随即提笔又续写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
垂丝海棠
其次要介绍的是杨万里。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尤喜垂丝海棠,创作了多首关于垂丝海棠的作品。他在《咏海棠坞》一诗中写道:“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说春日里既有斜风细雨,更有风和日丽。还在细雨之时被打湿的绿叶,海棠花就在天刚放晴时迫不及待地开了。由此可知东风对于海棠的偏爱。所有的春色,竟都在海棠树上了。你看,只要一树海棠,便是春光灿烂,风情无限。
《垂丝海棠盛开》一诗曰:“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风搅玉皇红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懒无气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晓妆。举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当。”他把垂丝海棠说成仙品,形容妖艳的垂丝海棠鲜红的花瓣把蓝天、天界都搅红了,闪烁着紫色的花萼如紫袍,柔软下垂的红色花朵如喝了酒的少妇,玉肌泛红,娇弱乏力。盛赞垂丝海棠的姿色、妖态更胜桃、李、杏,有着无尽的娇艳和妩媚之姿。杨万里还在另一首诗中赞美垂丝海棠的艳姿:“无波可照底须窥,与柳争娇也学垂。破晓骤晴天有意,生红新晒一絇丝。”
垂丝海棠
海棠花漂落之时,也总牵动着诗人的心。杨万里有《垂丝海棠半落》一诗:“雨后精神退九分,病香愁态不胜春。落阶一寸轻红雪,卷地风来政恼人。”风雨过后,海棠花残落不少,一片愁情病态。阶下飘落着厚厚的花瓣,就如红色的雪花一样。忽然一阵风吹来,花瓣纷纷坠落、飘洒,更让人多了几分惆怅和怜惜之情。真是好花不常在啊!
喜爱垂丝海棠的人们太多了,留下的诗篇名句也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最后再给大家介绍一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她对海棠也有特殊的感情,创作了众人耳熟能详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绿肥红瘦”贴切地点出了一夜风雨过后海棠的变化,绿、红两种颜色代指海棠叶和海棠花,肥、瘦两种形态传神地描绘了雨后枝叶茂盛和花瓣凋萎,既生动形象又准确得体。“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简直可以作为海棠的代称。
垂丝海棠
垂丝海棠的别名叫思乡草,象征着游子思乡,表达了离愁别绪的意思。海棠树枝上的粉红色的花朵随风摇曳,花朵中间衬映着透着晶莹的绿叶儿,显得清新婉约俏皮,非常有观赏价值。海棠寓意佳人,表达思念、珍惜、慰籍从容淡泊的情愫。(图片选自网络)